5年前的汶川創傷,猶在愈合之中。5年后的4月20日,突發的強烈地震又把比鄰的蘆山變成片片廢墟。
此刻,悲愴的蘆山土地上,從將軍到士兵,從省長到群眾,每個單元和部件,每個觸角和神經,瞬間融為一體,聚合成一台大馬力抗震救災機器,高頻快捷地展開行動。
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擔當。軍地雙方心手相連、一體聯動,資源共享、需求對接,描繪出立體抗震救災圖景,呈現了軍地“大協同、深融合”的“蘆山版本”。
山崩地裂,人心卻空前凝聚
大地顫抖,家園破碎,蘆山、寶興等地人民身陷危難。
人民的呼喚,就是政府和軍隊沖鋒的號角——
第一時間,成都軍區成立抗震聯合救災指揮部,在蘆山建立前指,負責軍地協調﹔各任務部隊分別與省、縣、鄉(鎮)建立對接關系。
第一時間,四川省政府啟動Ⅰ級應急響應,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雅安市級各部門全部迅速集結,陣前聽令。
第一時間,軍地聯動,實行信息通報、情況會商。四川省軍區司令員凌峰、政委葉萬勇,參加四川省抗震救災聯合指揮,實現了軍地指揮調度無縫對接。
第一時間,一支支由官兵和地方人員混合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在各重災區展開救援。
軍地雙方的一致步調,從地震發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
什邡市人武部部長張常青,帶領46名救援人員,攜帶應急救援裝備和醫療藥品一路飛馳,於20日下午3時36分到達蘆山縣救災指揮部。因救援隊不熟悉道路,蘆山縣救災指揮部立即派一名縣安監局干部做向導,帶領他們趕赴清仁鄉。察看到清仁災情較輕,他們又在一名鄉鎮干部的帶領下來到寶興縣靈關鎮,聽鎮領導介紹當地的道路、災情等情況,之后才得以展開高效救援。張常青感慨地說,來到災區,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又都得依靠人民。
震后,雅安滎經縣城至兩河口道路嚴重擁堵,第14集團軍某工兵團地震救援隊車隊行進緩慢。早一分鐘趕到,就可能多救出一條生命。心急如焚的副團長陳代榮,攔下一名騎摩托車的老鄉,請他搭載自己趕赴蘆山。不料,五、六輛摩托車圍過來,主動提出運送救災官兵。后來,該團12人先遣隊攜帶輕型裝備,比大部隊提前3個多小時來到蘆山縣龍門鄉,救出被困危房的3位老人。
危難時刻,人命關天,軍隊與地方各級政府,懷著共同信念,情相融、心相通,密切協作並肩戰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