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馆藏1000余万件(册)珍贵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走过百年——

守护民族记忆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何思琦

2025年10月10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北京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巍然屹立。

  这是一座守护民族记忆、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宝库,前身为1925年10月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如今已走过百年历程。馆藏1000余万件(册)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一起被誉为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明清档案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大也最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跨越500余年,既是古代原始文献,又是国家珍贵文物。作为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皇室档案的基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

  百年坚守,初心如磐。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一史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开放的理念姿态、更有力的行动举措,开启新的百年征程,续写守护文明薪火的时代新篇。

  保护为本,百年沧桑守护文脉不绝

  驻足“守望历史  传承文脉——明清档案事业百年发展历程”展厅,百年风云漫卷眼前。一路开拓向前的事业背后,也曾写满艰辛——

  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侵略致使众多珍贵档案被损毁。民国初年,约8000麻袋、15万斤重的内阁大库档案以4000银洋卖给纸店,珍贵档案险些化为纸浆。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文献部负责管理宫藏明清档案,明清档案事业在动荡局势中艰难起步。点查和集中工作尚未完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逼近华北,明清档案又走上了颠沛流离的避寇之路。

  为免遭战火侵袭,1933年起,数千箱档案走上南迁西运的辗转之路。运抵上海后迁至南京,又分三路向西南大后方四川迁移,时延十年,地迤万里,一个个古旧的木箱,成为历史的见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明清档案事业逐步迈入正轨。到20世纪80年代初,明清档案经历了‘百川归海’,从分散存放到集中保管,奠定了现今馆藏的基本规模。”一史馆原副馆长胡忠良说。

  “那时档案在库房里堆得跟小山一样,搬运档案时,灰尘四起。拿上一袋子散在桌子上,大家围着,一点点清理。”说起旧时的档案整理工作,明清档案专家任世铎回忆,“以前的整理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大家不怕苦不怕难,终究还是‘啃’下来了。”

  “我们下决心唤醒沉睡的档案,让每一件都有其专属的‘身份证’,并且尽可能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图像和信息。”整理编目处负责人徐春峰介绍,目前馆藏1000余万件(册)档案的系统性整理已全面完成,其中500余万件(册)档案完成著录,数字化扫描更已突破860万件(册)。

  不仅明清档案本身,一史馆还守护着一门“冷门绝学”:馆藏200余万件(册)满文档案是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一史馆是首批国家档案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单位,“满文专业人才极为稀缺,传承好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满文处负责人李刚说。

  几代人坚守档房,以心血才智守护民族记忆,“甘坐冷板凳”,镌刻了甘于寂寞、矢志奉献的精神坐标。

  2021年7月,在党中央关心关怀下,一史馆新馆正式启用。一座文化新地标进一步丰富着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档案搬迁,是一场不容有丝毫闪失的“战役”。

  “一件不丢、一件不坏、一件不乱。”参与搬迁转运工作的保管处副处长刘洪胜回忆,“我们拿着尺子提前进入新库房,一点一点测量。规划、设计、预演,努力把所有问题和困难都想到前头。”最终,历经31个工作日,馆藏档案、古籍、胶片全部安全抵达新家。

  总面积逾1.5万平方米、四季恒温恒湿的现代化专业库房,成为这批宝贵文化遗产的新家。

  守护不仅体现在宽敞的库房中,更体现在方寸间的毫厘之功。

  走进档案修复工作间,时间仿佛被调慢了。10余名工作人员正俯身于一张张修裱工作台,凭着指尖技艺,让历史细节纤毫毕现。

  “明清档案既是档案,也是文物。”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的许妍婷介绍,“我们是师承制,在师傅的严格指导监督下,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要历经千百次的重复,将手法精度融入肌肉记忆。”

  师徒间所传承的,不仅是“洗、揭、补、裱”的技艺,更是沉心静气、严谨细致、追求极致的匠心。

  如今,一史馆紧跟时代节拍,设立档案技术保护实验室,通过科学数据确定修复方案,让传统修复插上现代翅膀。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这座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贤“石室金匮”智慧和高超建筑艺术的“档案圣地”,正在进行第五次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将于竣工后对外开放。

  在皇史宬和一史馆新馆之间,一条看不见的时光轴线一路贯通,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从过去延伸向未来。

  服务为要,于精微中激活文明密码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文献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以赓续文脉、照亮未来,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超510万件数字化档案向公众提供利用,开放档案数量突破馆藏总量的50%;清代军机处上谕档、内阁起居注、满文朱批奏折等22种汉文及满文全文数据资源可供便捷检索;线上同步公布档案目录并提供《清会典》《清实录》两种全文资源,供读者免费查阅。

  档案的背后是历史,一系列编研成果让档案焕发新活力,为明清史研究筑基,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明代档案总汇》《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百年间,258种3568册精心编纂的档案史料相继问世,一批专家学者相继涌现,围绕边疆、外交、民族、宗教等热点问题编报资政参考,编写“《习近平著作选读》中的清代典故”系列文章,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办馆刊《明清档案参阅》等。“从44年前创办《历史档案》期刊,到开展数字档案编研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编研处负责人伍媛媛说。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走进“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仿佛穿越时空,200多件(组)珍贵档案文献,讲述着明清两朝500余年的历史变迁,见证着东方古国与世界的交流往来。

  站在清代科举大金榜前,中学历史教师柯珊沙仔细研读着这份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珍贵见证:“我希望将更多生动的历史底稿与细节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一史馆正带着明清档案走出深宫库房,走进社会大众,走向国际舞台。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印象”系列展、风起濠镜——明清历史档案中的澳门故事展……各类展陈坚持开放共享,以档案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文脉。

  《大明混一图》——目前已知存世的由中国人绘制的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世界地图”,还有《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代中俄茶叶贸易文书……一件件档案展品不仅展现历史变迁,也在向世界传达古老中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

  今年5月,一史馆主要负责人受邀参加第四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向国内外文化机构发出进一步密切加强交流合作的倡议。

  传承为魂,记忆长河奔涌时代新声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以传承文脉、服务人民、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努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独特贡献。”一史馆馆长王鸿运说。

  无论是对专业研究者,还是对历史爱好者来说,一史馆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宝库。

  如今,厚重的一史馆正以开放的胸怀,迎接海内外每一位求知者。

  早上一开馆,档案利用服务大厅都会迎来一批查档群众。“是个查档的好地方!”一面直抒胸臆的锦旗在众多锦旗中甚是亮眼。

  “档案作为历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手文献,为后人还原历史线索、探索真实细节提供了珍贵材料。明清史研究,如果不利用相当数量的档案,是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的。”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郭宇昕说。

  近年来,一史馆成为查档群众的好去处。“我们配备了114台查档电脑和6台胶片阅读机。”利用处负责人王征介绍,档案大厅、百年编纂成果阅览室、读者休息区和中庭花园全部免费开放,并在业内率先实现周六常态化开放。

  “传统学术唯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永葆生命力。”王鸿运认为,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要以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化身装裱匠,以匠心装帧一方天地;成为掌印官,在金榜手卷上钤盖上一枚特色文创印章……一场手卷装裱制作体验活动正在明清档案社教空间中进行。“通过场景复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档案背后的故事,把历史档案文化精髓和魅力传播出去。”文化交流处负责人杨太阳说。

  明清档案社教空间旁,刚刚开展的“明清档案:跨越时空的记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展览教育处负责人倪晓一介绍:“馆藏清代科举大金榜等众多入选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正以更立体、更接地气的方式走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是‘再见甲午——从档案史料中追寻历史真相’……”二层报告厅中,每月一场的皇史宬大讲堂准时开讲,“皇史宬”微信公众号上的同步视频直播在线人数超过4000。

  设史官、筑馆库,历朝历代皆纂修历史、编纂文化典籍,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因而得以延续。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接力,这里有一群与国宝相守相望的人。

  “做一个守护者”“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常怀使命感,永葆敬畏心”“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奋斗”……一史馆人心中的朴实自白,大抵相似。

  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明清档案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新生,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才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说。

  初心不改,本色不移;代代坚守,代代传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以百年为阶,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脉世代相传。

  风华长青,弦歌永续。这是守护的力量,这是文明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01 版)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