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从研发创新到开拓市场——

企业成长路上,投资方一路陪跑(年中经济微观察)

本报记者 王伟健

2025年08月13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一台“身形瘦小”的人形机器人缓缓走向置物台,伸出右手一抬,20公斤的重物就被轻松提起……江苏苏州高新区的苏州西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室内,一场产品测试正在进行。“小小的机器有大劲,靠的是发达的‘肌肉’。”公司董事长杨明说。

  机器人的“肌肉”什么样?其实,就是一款款豆腐块大小的伺服驱动器。“别看它其貌不扬,作用不可小觑。”杨明解释,当电流进入伺服驱动器,利用“芯片+算法”,电流被精细地“投喂”给电机,电机就能精准发力让机器人动起来。

  用于机器人的微型伺服驱动器技术门槛高,过去只有国外少数企业能生产。2021年,杨明和3名科研人员来到苏州高新区创办了西恩科技,开始研发攻关。“我们都是技术出身,在企业运营方面不擅长,刚开始样样都缺,最缺的就是资金。”杨明告诉记者。

  在苏州高新区,好项目不会缺钱。从西恩科技向西约20分钟车程,便是苏州金融小镇,聚集着上千家投资机构。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公司成立初期,产品都没有,就凭一堆技术资料,如何吸引投资者?

  “把项目招进来,我们就会跟到底。”苏州科技城科技和人才局局长杨琳说,科技城和金融小镇建立了招投联动机制,会定期交流沟通。

  杨琳是西恩科技的服务专员,很快就帮忙联系了几家投资机构。一家民间投资机构了解到,西恩科技是苏州高新区重点培育的产业“尖子生”,每年可获得研发补贴。

  “有政府支持,投资机构对我们更有信心了。”杨明说。很快,公司收到一笔2000万元的投资。在首家投资机构带动下,几家民间投资机构先后注资。

  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投资方还深度参与公司的研发、人才招聘、市场对接等环节,帮我们省了不少心。”杨明介绍。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为初创企业,西恩科技在这方面存在短板。经一名投资人引荐,公司与苏州一家半导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紧密合作,一个多月时间,研发取得不少进展。

  公司的新合作伙伴——一家生产高性能电容器件的企业,也是投资方帮忙联系的。“用上这种电容器件后,伺服驱动器的体积可以再缩小20%以上,产品就更有竞争力了。”西恩科技总经理张扬说。

  “投资方是我们的‘硬核团队’,一路陪跑。”张扬说。

  民间投资人不断助力,政府部门也持续支持。苏州高新区拥有苏州市医用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等多个科创平台,配备了西恩科技需要的关键设备。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坐落于此,其与多家高校有合作,人才资源丰富,为引才提供不少便利。

  随着产品陆续投入市场,今年3月,西恩科技搭建了销售团队。虽然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公司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例如,想把产品卖到某人形机器人企业去,可销售团队却无法与对方建立联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扬和一名投资人说起这一情况,没想到竟获得惊喜:原来,这名投资人早前投资过那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并当即表示愿意牵线。

  张扬带着团队来到该企业,双方当天就敲定了合作事宜。“真没想到,国内也有企业能生产这种高端伺服驱动器。”该企业的一名负责人表示。

  收获这家重要客户,西恩科技在行业的名气提升了不少,销路一下打开了。同时,也有更多投资人愿意投资参股。“除了资金,我们更想要的是懂产业、愿意支持企业长远发展的投资方。”张扬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3日 02 版)

(责编:任佳晖、唐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