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阳
2013年05月16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电影《中国合伙人》剧照。 |
![]() |
导演陈可辛。 |
![]() |
导演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拍摄现场给演员说戏。 |
在中国电影史上,《中国合伙人》注定将是一部意义不同寻常的电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阔的时代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然而这么多年过去,真正以正面、直接的姿态进入这个时代,并且用审美化、商业化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故事、塑造置身于这个时代的人物的电影,却并不多。
《中国合伙人》的出现,难能可贵。
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温度和生活质感,以真诚的态度回应历史的电影。它在温情的讲述里一次次地重复着上世纪末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疑问——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虽然离影片正式上映还有两天时间,但不管在已经进行的国内多个城市的点映中,还是5月1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首映式上,观众的热情都对创作者的努力给予了真诚的回报。有人说,他在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有人说,导演陈可辛用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代人的“中国梦”。
电影上映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导演陈可辛。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抹不去的烙印”
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都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革,而您在《中国合伙人》中却选择了以“新东方”语言学校为原型的故事作为进入这个宏大时代的切入口,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可辛:很多年来我一直想拍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电影,为此我一直在寻找故事和题材,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我关注过改革开放初期那些“野蛮生长”的企业家,也关注过后来崛起的那批互联网“大佬”,但涉及商业的东西都太专业,普通观众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直到后来有人把“新东方”的故事给我。这个故事吸引我的原因是:第一,它囊括了3个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第二,英语教学这个元素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第三点,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这个故事可以直接反映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冲击,而这个冲击的核心就在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电影中涉及的签证咨询可以说直达了这种冲击的核心——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中庸和谦卑,而西方价值观倡导的则是自信和争取。对影片中的人物来说,签证的5分钟所经历的价值观碰撞,也许就直接决定了他的下半生。
记者:拍摄一部横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电影,真切地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对任何一个电影导演来说都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一个香港导演来说,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陈可辛:作为一个香港人来表现内地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的优势和劣势可能都在同一个地方。我没在内地生活过,这使我对有的东西没底气,很忐忑,所以需要收集很多资料来确认我对一些事情和问题的想法、看法。但也正是因为我没在内地生活过,让我没有局内人的顾虑,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