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鄧建勝 姚雪青
2025年11月18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伸出“腳”剎停錠子,探出“手”吸出斷頭,再將斷頭穿過鋼絲圈、導紗鉤、前皮輥,放進紡織通道,紡紗機重新運轉起來。
“斷頭找得准、接得好,徒弟超過了師傅。”在有百年歷史的江蘇省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金牌接線工”王璠最近有了一群特殊的“徒弟”——幾台通體雪白、帶著機械臂的智能巡檢接線機器人。
“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無錫一棉董事長蔡赟說,全球紡織業市場競爭激烈,近年來,公司研發生產高支紗,但要紡出附加值更高的300支紗,相當於要把1克棉花拉成500米長的紗線。紡紗中一旦紗線斷裂,人工很難發現並迅速接好,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為解決難題,無錫一棉與東華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研制出的智能巡檢接線機器人於今年初正式“上崗”,可自動接收傳感器發出的斷線報警信號,並自主巡游、完成接線。
記者在細紗車間自動值車區看到,過去需要12名工人3班倒運作的70多台細紗機,如今一名老師傅帶著4個“徒弟”即可輕鬆管理,勞動強度降低30%、生產成本下降11%、生產效率提升15%。“數智化轉型后,生產出的高支紗產品可滿足國內外各大品牌需求,還助力我們開發自主品牌。”蔡赟說,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無錫高端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規模超2000億元。
數智化賦能更是新興產業的顯著特點。走進位於無錫高新區的深藍航天火箭總裝基地,來自本地及周邊地區的上百個零部件,正被組裝成1.8米高的圓錐形火箭發動機。據現場工人介紹,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其主要組件由3D打印技術設計制造,一體化制造成型,成本低、效率高,異型結構更緊湊,交付時間也從半年大幅壓減到10天。
制造過程智能化,制造出的產品更“聰明”。“我們自研的火箭不僅能上天,還能回收,奧秘就藏在這些發動機裡。”深藍航天總經理助理張成聰介紹,發動機通過算法控制,具備可多次啟動、可調節推力兩大優勢,已完成十米級、百米級、公裡級等回收試驗。
“明年初,火箭將首次嘗試入軌回收。”張成聰說,如能成功,火箭發射成本可降低70%以上。未來,深藍航天無錫基地可年產10發液體運載火箭和100台火箭發動機,單箭運載能力達20噸——不僅企業可憑“太空拉貨”每年營收超30億元,也將為衛星互聯網、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領域提供運力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3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