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事后整改”到“事前防范”,公安機關推動執法權力規范化運行

讓每項執法行為受監督、被評判(法治聚焦)

本報記者 張天培

2025年11月18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17日,公安部在京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公安機關不斷深化執法規范化建設的舉措成效。

  公安部法制局局長郝雲宏介紹,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堅持不懈開展執法規范化建設,2020年11月以來,緊跟形勢任務變化,公安部積極推動制修訂治安管理處罰法、反有組織犯罪法、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法律23件,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19件,為公安執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撐。同時,全國公安機關不斷完善執法制度體系,努力讓每一項執法活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強源頭管控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不批捕率、不起訴率同比均下降約6%

  近年來,為加強執法源頭管控,公安機關持續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確保人民群眾報案“應接必接、該受必受、當立則立”。

  據介紹,各地公安機關規范接報案程序,對於群眾上門報案的情況,當場進行接報案登記、接受証據材料、出具接報案回執,並告知查詢案件進展情況的方式和途徑,在網上實現對全量案件類警情的登記管理。

  此外,公安機關加強接報案場所建設,多地打造了接報案中心,集中接受群眾上門報案,對所有案件進行歸口管理。其中,廣西全區120個縣級公安機關全部設立接報案中心,2024年刑事案件超期立案問題同比下降20.4%。一些地方公安機關運用信息化手段賦能接報案工作。其中,遼寧、吉林、浙江等多地公安機關探索推行“碼上報案”,群眾通過手機掃描專屬二維碼,整個報案流程就能快速完成。

  據了解,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監督立案同比下降71%﹔不批捕率、不起訴率同比均下降約6%。

  推進一站式辦案

  全國已建成執法辦案管理中心3266個,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

  目前,全國已建成執法辦案管理中心3266個,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推行執法辦案、監督管理、服務保障“一體化”運行機制,帶動執法規范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提升了執法質效和人權保障水平。

  在各地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可以看到科學設置的功能區室,各類警務資源力量匯聚於此,實現了審查訊問、案件審核、財物保管等各個環節規范高效進行,既保証了執法安全,又提升了辦案質效。

  中心嚴格落實訊問嫌疑人全程錄音錄像、案件法制審核、法定辦案時限等規定要求,自建成應用以來,各地普遍實現重大執法安全事故“零發生”,江蘇、重慶等地辦案效率提升30%以上。

  在一站式辦案基礎上,中心還設置了醫療體檢、郵政快遞、傷情鑒定、未成年人保護等功能,為辦案民警和案件當事人及時提供各種輔助服務。

  執法全程留痕

  130萬余部執法記錄儀讓民警習慣在鏡頭下執法

  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已為一線民警配備執法記錄儀130萬余部,全程現場記錄,讓民警習慣在鏡頭下執法,自覺依法履職。

  “公安機關對從接報案到案件辦結的執法辦案各領域、各環節進行記錄,警情案件信息全部錄入執法辦案信息系統,形成對執法活動的全過程留痕、可回溯管理,推動問題從‘事后整改’到‘事前防范’。”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長陳敏介紹,民警在開展接處警、當場處罰、現場勘驗等現場執法活動時,必須規范佩戴執法記錄儀,全程錄音錄像﹔開展訊問時,嚴格執行訊問犯罪嫌疑人同步錄音錄像制度,以制度約束民警依法訊問取証,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

  常亮的執法鏡頭,不僅成為准確記錄、還原執法現場活動的“黑匣子”,更將每一個執法環節、每一起警情案件的處理置於規范執法要求的“聚光燈”下,讓每項執法行為受監督、被評判,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此外,近年來,公安機關不斷加強涉案財物管理,做到辦案與管理相分離、來源去向明晰、依法及時處理、全面接受監督,有效保障了公安機關案件辦理工作,也有力維護了案件當事人的合法財產權益。

  (吳碩參與採寫)  

  

  延伸閱讀

  規范涉案財物管理——

  廈門公安打造“涉案財物保險箱”

  如何保存、處置涉案財物,才能既保証操作規范,又最大限度避免財物貶值,降低對受害人權益的影響?這一問題曾一度困擾著辦案機關。

  為破解這一難題,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聯合市財政局、檢察院、法院等單位,打造“線上線下結合、企業政府配合、系統集成一體、部門聯通共用”的跨部門涉案財物管理中心,實現“物品集中管理、信息網上流轉、中心集約處置”。

  從涉案財物被依法扣押的那一刻起,便進入了這個“涉案財物保險箱”,每一步操作都有跡可循、有據可查,其價值也得以最大限度保全。

  廈門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民警陳仲怡介紹,以涉案車輛為例,過去,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涉案車輛可能面臨露天停放、缺乏專業維護、管理分散等問題,極易導致車輛損耗,既影響司法公正,也使受害人權益受損。

  如今,在涉案財物管理中心,辦案機關對涉案車輛進行分類,規范審前先行處置流程。“辦案單位無需考慮運輸、存放、管理、評估拍賣、銷毀等問題,僅需通過線上平台點擊指令,由第三方相應提供上門取件、物流轉運、集約處置等服務。”陳仲怡說。

  此外,中心為所有保存的涉案財物設置“電子身份証”。每一件涉案財物都有一個對應的二維碼編碼,掃碼即可全程跟蹤其去向。

  中心運行以來,管理、處置刑事、行政案件涉案財物“零差錯”,實現辦案效率、執法規范“兩提升”,執法風險、行政成本“雙下降”。截至目前,該中心入庫保管、流轉、處置涉案財物170萬余件,已拍賣、變賣、返還、銷毀等規范處置120萬余件,有效節約辦案時間15萬小時和行政成本1.2億元。

  (本報記者張天培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10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