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陝西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搭起從學到用的成長階梯

這些職業學校,如何培育出大國工匠(民生一線·職業教育觀察)

本報記者 吳 丹

2025年10月15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核心閱讀

  陝西省現有職業學校268所,在校生規模達80萬人,每個縣至少有一所中職、每個市至少有一所高職,培育出一批批懂技術、能攻堅的能工巧匠,專業過硬、技術精湛的農業專家和技術能手。

  陝西省多措並舉,為學生搭建起從學到用的成長階梯,從渭北高原到秦巴山區,從制造車間到數字雲端,眾多學子以技能報國,成為陝西職業教育的閃亮名片。

  

  發射,升空!每一次中國航天叩問蒼穹,何小虎都倍感自豪。

  2010年,從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升格為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畢業后,何小虎入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公司曾接到某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關鍵零件的加工任務,精度要求極高,但當時合格率僅有20%,嚴重影響交付進度。為此,何小虎創新技術方法,將合格率提升至100%,每年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15年來,何小虎和團隊先后參與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要航天任務,他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榮譽。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見証了學生們的成長與成功,這也是陝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立足於各自產業定位,陝西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穩步提升。從職教學子到大國工匠,越來越多職校畢業生以精湛技藝傳承匠心,用創新思維破解難題。

  這是如何做到的?

  以賽育人

  崗課賽深度融合,人才培養多元化

  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術專業學生張子珩來說,大賽點亮了人生:他曾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賽項金獎、全國大學生等離子體科技創新競賽“本科組”金獎等。如今,他已進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參賽有助於我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張子珩說,賽場上的高標准倒逼自己吃透技術細節,也提前摸清了行業需求。

  張子珩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崗課賽深度融合”政策的支撐。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備賽期間,學校不僅提供了24小時開放的實訓中心,還配備“校企雙導師”。日常教學中,學校對標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賽項標准,將增材制造模型設計、無損檢測等技術融入《增材制造工藝》等課程和實訓環節,為學生搭建起從學到用的成長階梯。

  以賽促學、以賽育人,陝西構建起省市校三級全覆蓋、師生全員參與的技能競賽工作機制,通過實施“中職市市賽、高職校校賽”,確保每個專業至少舉辦1項職業技能大賽。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爭奪賽上,陝西代表隊斬獲金獎28項、銀獎44項、銅獎95項,創陝西歷史最好成績。

  為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養層次,陝西今年新增2所職業本科學校,實施技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對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陝西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的中職學生,按有關規定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圍繞職教學生成長路徑和多樣化升學通道,構建‘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王樹聲說。

  “一校一品”

  找到專屬定位,精准服務重點產業

  楊凌示范區馬家底村,坐落著一座座雅致的小院,遠眺是一片田野——美麗鄉村入畫來,“畫家”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升格為陝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生李鬆。

  2019年,李鬆接到為馬家底村規劃旅游項目的任務。他在設計中保留了關中民居的古朴底蘊,又融入現代文旅的舒適理念:讓老舊農屋變為白牆灰瓦的精致民宿,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楊凌示范區是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陝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聚焦關中平原小麥農業、秦巴山區特色種養業等領域,成立陝西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研究院、趙瑜旱區作物(小麥)育種工程中心等,通過技術服務、基地示范、企業帶動等模式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培養出一批批農業專家和技術能手。

  陝西是新能源汽車制造重要基地之一。陝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多家車企,組建西安涇河工業園新能源汽車市域產業產教聯合體,面向生產制造、試制測試、維修服務等關鍵崗位要求,實施“一年級夯實基礎、二年級工學交替、三年級現場實踐”的培養模式,實現教學過程和產業發展有效銜接。

  陝西現有職業學校268所,在校生規模達到80萬人,形成了每個縣至少有一所中職、每個市至少有一所高職的發展布局。全省職業學校布設3033個專業點,涵蓋19個專業大類509個專業。各校依托特色定位,精准服務區域經濟與重點產業,“一校一品”成為陝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

  產教融合

  對接企業需求,動態調整培養方案

  生產車間裡,年輕技師們緊盯操作面板,靈活操作控制鍵,片刻后,高精度火箭發動機燃料貯箱旋壓件成型。這些技藝嫻熟的年輕人,大多來自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沒有西航職院的人才支持,我們很難突破技術瓶頸。”西安博賽旋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夢瑤介紹,2017年起,公司核心技術團隊約80%的成員來自西航職院,“他們不僅能熟練駕馭高端設備,還深度參與‘大尺寸難加工材料成型’等關鍵難題攻關,填補了相關技術空白。”

  據統計,西航職院每年為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輸送700余名“藍天工匠”。這些懂技術、能攻堅的年輕人,正成為區域航空產業升級的支撐。

  人才與技術的相互成就,源自西航職院對企業需求的精准把握。西航職院航空制造工程學院院長馮娟介紹,學校緊扣企業生產實際,將旋壓工藝、數控編程等技術標准、生產案例納入課程體系,還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實訓導師,讓學生畢業前就能上手高端設備,入職后直接參與重點項目。同時,主動開展“訪企拓崗”,收集60余家企業1800多個崗位需求,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學校還與企業共建“航空高端制造產教聯合體”,聯合開設訂單班,共建實訓基地。

  近年來,為推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陝西出台《陝西省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三張清單”》等,助推陝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陝西省職業學校圍繞陝北能源化工、關中高端裝備制造、陝南生態康養產業布局,新增專業布點207個,聯合本科高校、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創新平台245個,推動專業集群適配區域產業集群。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14 版)

(責編:朱一丹、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