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城市交通可“自適應”,AI服務融入日常

會思考的街區有多“聰明”(科技自立自強·科創新空間)

本報記者 王昊男

2025年10月15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為機器人在售賣商品。
  楊 洋攝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走進“模速空間”,同青年創新人才親切交流。“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匯聚超百家大模型企業,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台,也是近年來我國科創空間蓬勃生長的一個縮影。

  科創空間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折射創新生態與創新活力。各類科創新空間有何特點?創新資源的聚集和流動,如何加速城市更新、激活創新動能,又怎樣助力區域協同發展?本版今起推出系列策劃,觀察一個科創街區、一個科創園區、一條科創走廊的生動實踐,解碼我國創新發展的活力和韌性。

  ——編  者  

  

  一塊53平方公裡的區域內:AI醫生入駐社區,人形機器人值守便利店,智能系統賦能社會治理……這裡是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科技創新融入城市,激發無限可能。

  校區、園區、社區,創新資源集聚流動

  清晨,五道口“AI原點社區”在陽光中醒來。

  在東升大廈的泰利驛站孵化器裡,米塔視界的研發團隊正在展示最新的無介質空中成像設備。

  “依托航天級光學硬件與AI多模態交互智能體,無須佩戴輔助設備,數字內容就可在空氣中立體懸浮、能說會動。”米塔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宋崇國介紹。

  走出東升大廈,一街之隔就是清華大學,周邊聚集了200多家AI企業。

  “這種創新要素在城市空間的高度集聚,正在重塑傳統的產業地理格局,讓創新在街區間自由流動。”海澱區東升鎮黨委書記辛果說。

  集聚並非偶然。2024年4月,“海澱人工智能創新街區”概念方案在2024中關村論壇發布,緊接著《海澱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建設方案》出台。這片5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匯聚了海澱區37所高校、96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1900多家AI企業的創新動能。

  在這裡,校區、園區與社區的邊界正在“消融”。緊鄰四環路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裡,保潔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煎餅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各司其職……對這些“新朋友”,常遛彎的居民早已習以為常。

  “節假日公園還會舉辦科技活動,高校老師、企業研發人員和居民聚在一起,聊AI、侃創新。”市民張國慶剛剛退休,這裡的“科技范”讓他不時就想來逛逛。

  交通、社工、政務,AI賦能社會治理

  臨近晚高峰,四道口地區的車流漸增,信號燈不再機械地定時切換,而是根據實時車流動態調整。從“車看燈”到“燈看車”,日均通行車流量提升了24.8%。

  “我們開發的AI信控系統,可以實時分析道路擁堵情況,動態優化信號燈配時。”愛筆(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林元慶介紹,人工智能的應用,讓城市交通擁有了“自適應”能力。

  在“AI原點社區”孿生智控平台上,區域內的人員、車輛信息實時更新,3D建筑模型和監控影像融為一體。工作人員介紹,AI助力下,基層治理正在發生改變。

  “社區有4000多名居民,隻有13名社工,以前真忙不過來。”東升鎮文晟社區黨支部書記馬思馨點開手機微信群,一名“社工”正在回復居民的問題:“您好!我是群助手小晟,關於燃氣問題,您可以撥打燃氣公司電話……”

  “這是我們的AI社工,24小時在線,針對居民提出的部分問題,能夠秒級響應,自動生成任務工單並分派給包樓社工和物業管家。”馬思馨說,AI社工的輔助能提高工作效率,讓有限的“人工”發揮出更大作用。

  AI賦能社會治理,在創新街區不是個例。在中關村街道,一套名為“關芯”的AI智能服務系統,通過“關芯客服”“關芯助理”和“關芯智巡”等,向居民、企業和政務辦公提供服務。

  “在120個網格構成的‘關芯智巡’系統中,80%以上的一般事項能在小網格內解決。”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智杭介紹,無法解決的問題將轉至街道層面,分析研判后進一步對社區分權賦能。這種系統化管理、實時化反饋、差異化授權,實現了網格管理“繁而不亂,井然有序”。

  AI醫生、AI售貨員,科技服務日常生活

  接待、取貨、交付……動作一氣呵成,全程由機器人掌控。近日,一個由人形機器人全自主服務的零售艙——“銀河太空艙”落地頤和園。“科技改變生活,古跡名勝也‘潮’了起來。”體驗之后,來自山東的游客李女士說。

  “我們不是單純的展示,而是真正的常態化經營。”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介紹,在此之前,“銀河太空艙”已經在中關村大融城提供服務。“我們希望通過機器人的智能化服務,為游客帶來沉浸式、可交互體驗,賦能文旅消費和城市生活。”

  探訪創新街區,AI已經融入日常。

  在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百川AI助診儀”把醫療服務送到了居民家門口。“以前有點小毛病就想著去三甲醫院,現在先去社區試試。”AI醫生輔助真人醫生的服務,讓前來就診的王先生覺得新鮮又靠譜,“AI醫生還可以解讀檢驗檢查報告,一目了然。”

  “百川AI助診儀”還打通了海澱區健康檔案及區屬醫院就診數據。“‘海澱健康’小程序線上AI醫生助手,可輔助診斷3000多種常見疾病。”社區醫生李曉說。

  科技與城市的深度融合,正在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並向海澱區全域推廣。

  夜幕降臨,位於海澱區北部的“中關村AI北緯社區”燈光漸次亮起,與之相鄰的海澱大悅城購物中心人頭攢動。

  “首批6萬平方米空間已經開放。”西北旺地區辦事處副主任康靖介紹,社區布局了公共服務共享、創新孵化培育等多個功能區域,還配套了200套國際人才公寓,集“職、住、行、學、醫、商”於一體的活力社區正在形成。

  “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對我們而言,不是一個規劃概念,而是一個會呼吸、能進化的‘城市智能體’。”海澱區委書記張革說,“我們要做的,是讓這裡真正‘活’起來,成為‘人工智能+’的城市實踐場,為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13 版)

(責編:朱一丹、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