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援疆項目資金近九成投向民生領域
本報記者 賀 勇 蔣雲龍 魏哲哲
2025年10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附縣吾庫薩克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火龍果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的支架上,紅彤彤的火龍果垂挂在蔓條上,成熟的果實色澤鮮艷、果形飽滿。果農們忙著採摘,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以前隻在電視上見到過火龍果種植,沒想到在廣州援疆干部的幫助下,我們這也能種了。”吾庫薩克鎮瓊巴格村村民薩吉代·玉蘇普一直跟著廣東來的老師學習火龍果的種植與管理技術,現在已經從“門外漢”變成行家裡手。“在家門口就業,既有穩定的收入,又能學技術、學手藝,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薩吉代·玉蘇普說。
廣州援疆工作隊隊長羅亮介紹,吾庫薩克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形成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旅游休閑於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帶動了周邊7000多人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口援疆緊扣重點,給新疆帶來了產業和項目,留下了基建和崗位。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江西援疆工作隊引進了蘆筍種植技術,經濟效益是種植棉花的5倍以上。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福建援疆工作隊建設電子商務科技產業園,農產品出疆成本降低30%以上。在阿勒泰地區,黑龍江對口開展冰雪運動幫扶,遠道而來的黑龍江教練們傾囊相授。
對口援疆,潮涌天山。新時代高質量開展對口援疆工作以來,19個援疆省份聚焦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推進產業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潤疆等各項工作,惠及天山南北各族群眾,助力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援疆項目資金89.2%投向民生領域,91.3%投向基層,推動新疆各族群眾民生福祉不斷提升。
援疆助力發展的同時,各援疆指揮部著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大家心與心貼得更近,情與情融得更深。今年暑期開展的“蘇韻伊情·伊路有寧”寧伊兩地青少年交流活動中,孩子們結伴來到南京、北京和伊犁。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少年阿卜杜艾孜則·阿卜杜薩拉木說:“我學到了知識,結識了很多朋友。分別的時候,我很舍不得他們。”
“目前已有20多萬名寧伊兩地青少年參加‘萬裡鴻雁傳真情’手拉手書信交友、夏令營和冬令營等活動,11.2萬人赴外地參觀學習。科普教育、現代文明教育覆蓋30萬人。”伊犁州黨委副書記,江蘇省援伊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趙慶紅說。
交往交流交融的參與度不僅越來越高,廣度、深度也在不斷拓展。
“我們組織4800多名喀什地區中小學生開展融情交流活動。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激發他們為國建功立業的志向和動力﹔在黃河入海口,感受‘同源共流’的家國情懷﹔在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近距離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山東省援疆工作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袁良說。
援疆省份和援疆干部人才的付出,新疆各族群眾銘記於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因為自己的湖北口音,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宣傳文旅組組長張平不時會與當地人產生“爭執”。“打車、買菜時,當地群眾一聽我是湖北人,經常不收我的錢。”張平說,湖北援疆充分發揮教育、醫療、就業大省資源優勢,在當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援疆干部人才帶著赤誠和擔當而來,不斷為新疆作出新的貢獻。新疆伊犁鞏留縣暨陽中學是一座新學校,因師資力量薄弱,江蘇援伊·蘇州(張家港)工作組專門從張家港引進何立新等4名老校長,負責學校管理工作。老校長們將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所遠方學校的老師們。重塑學校教學生態,筑牢教學質量根基,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和成績都有了明顯進步。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