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裡
2025年10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不久前,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選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不僅表明我國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獲得國際認可,也意味著我國世界級遺產再度擴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元陽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湔江堰平梁分水,句容赤山湖塘閘調控,門頭溝永定河古渠分洪沉沙,它們皆以天人合一的智慧,在渠線規劃、工程設計、用水方式上順應自然、巧用規律。灌溉工程穿越時空、滋養古今,體現著民生價值、生態智慧和文化傳承。
總結“十四五”時期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民生、生態和文化,提供了3個有意思的觀察視角。
重視活化利用,體現民生價值。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現在仍灌溉約2000畝農田,還為約2萬畝果園及生態區補水,彰顯民生溫度。不僅如此,“遺產+”還能催生多種業態。福建泉州依托22個遺產點打造海絲尋蹤、宗教探秘等主題旅游線路,開發蟳埔女“簪花圍”等文創產品,以世遺風華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文化和自然遺產不僅承載歷史光輝,更具有當代價值。讓文化和自然遺產與民眾生產生活深度融合,就能激活其經濟效益,實現保護傳承與賦能發展、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動。
突出修復保護,釋放生態效益。北京中軸線既是文化的軸線,也是生態的軸線,在保護中對遺產緩沖區內8753棵古樹名木進行實時監測保護,連通城市水系、織補綠色空間。在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智慧平台實現對191平方公裡遺產區和緩沖區全天候守護,人、茶、林、地和諧共生,農文旅融合發展。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中突出生態智慧,不僅能更好領悟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能為現代生活注入生態滋養。
強調以文化人,突出文化功能。“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首《我的中國心》總能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正因為這些標志性的元素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血脈。因此,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本身就具有凝聚人心、塑造認同的作用。今年,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地以數字化技術復原西夏陵規模、建筑特色及祭祀場景,直觀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魅力,讓人們在參觀時自然產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就要讓流動的歷史可感可及,讓抽象的文化獲得具象表達,為人們打開一扇扇思接千載的窗戶。
守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是守護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也是開啟未來的智慧之門。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中更好體現民生價值、生態智慧和文化傳承,不僅能賦予其新的時代生命,而且能讓蘊含其中的千年智慧潤澤現代文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精神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