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創新突破啟示錄③
孟繁哲
2025年10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生產與消費深度互動,創新的“星星之火”就能以“燎原之勢”形成新的產業藍海
讓更多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有助於促進科技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勝勢
隻有堅持科技向善惠民,並在這樣的價值基准上完善社會治理、法律規則,才能在防范社會風險的同時讓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最大化
“光子”制作美味三明治,“旺達”清掃桌面,“墨子”高效收納、精准疊衣,“阿爾法蛋”講故事、教英語……在前不久舉辦的“智享未來——保姆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在多種家庭場景中大展身手,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硬核”科技的新突破,描摹出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向善惠民,始終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
在鄉村沃野,智能高效稻麥聯合收割機1分鐘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提高夏收秋收效率﹔在醫院手術室,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投入應用﹔在養老機構,智能腕表和智能拐杖等裝備優化養老服務……“十四五”期間,一個個“小而美”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百姓生活深度融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4億人,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的技術應用場景。民生日用的現實需求與日俱增,各行業對新技術、新產品翹首以盼。當供給側“貼合”需求側,當生產與消費深度互動,創新的“星星之火”就能以“燎原之勢”形成新的產業藍海。
復興號CR450動車成功下線,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將帶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規模突破萬億元級﹔商業航天“星箭”頻頻發射,助力農作物精細化管理,預計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2.8萬億元﹔“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機組單台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可滿足千百萬居民用電需求……實踐証明,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技術應用、技術集成、技術迭代,讓更多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有助於促進科技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勝勢。
“中國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讓殘障人士也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國際殘聯執行理事何塞·瑪麗亞·比埃拉的感慨,從一個側面表明,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還為惠民生拓展了新路徑。
醫療機構推出人工智能陪診服務,讓患者就醫流程更順暢﹔電子社保卡廣泛普及,個人社保權益單查詢、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申請等事項都能線上辦理,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善用新技術破解民生難題、服務日常生活,能夠跳出既有框架,為解決民生難點、痛點問題提供新方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往深層看,堅持科技向善惠民,不僅關乎民生改善,更關乎科技創新的未來。當今時代,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在激發發展新動能的同時,也對社會治理、法律規則等各方面帶來新的沖擊。比如,大語言模型處理、生成數據時,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換臉、擬聲等技術可能被用來詐騙、制造虛假信息。因此,科技創新已經不只是一個技術課題,而是具有了更鮮明的價值屬性、治理屬性、倫理屬性。隻有堅持科技向善惠民,並在這樣的價值基准上完善社會治理、法律規則,才能在防范社會風險的同時讓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最大化。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科技創新最終要落到“人”上。新征程上,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推動更多好技術變成新應用,定能以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惠及廣大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