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
本報記者 羅艾樺
2025年10月14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從手工作業到機器生產,從無序混亂到有序整潔,從孤立分散到互聯互通……我們的使命是讓工業制造更美好。”這句話詮釋著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的追求。
2001年,吳豐禮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在東莞一家企業做銷售﹔2007年,他創辦拓斯達,生產注塑機周邊設備。
后來,吳豐禮緊跟發展趨勢,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進軍智能制造領域。“十年磨一劍”,2017年2月,公司成為廣東省首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機器人骨干企業。
創業初期,吳豐禮在拜訪客戶時和一名班組長掰手腕,對方的手伸出來卻隻有4根手指。“工作中經常接觸機器,稍不留神就可能受傷,隻少一根手指已是萬幸了。”對方輕描淡寫的話語,卻讓吳豐禮深受觸動。當時,國內市場的機械手多是進口的,價格高昂、維護困難,中小企業難以負擔。從那時起,吳豐禮下定決心研發國產機械手,讓工人遠離危險和傷害。
此后一年多,吳豐禮跑遍各地拜訪行業專家,組建技術團隊。隨著第一台自主研發的機械手落地,拓斯達不僅實現了技術上的國產替代,更將成本控制到進口設備的1/3。
創業10多年來,吳豐禮帶領團隊,圍繞工業機器人、注塑機、數控機床三大核心智能裝備,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匯聚專業人才,構建起產品研發管理體系。目前,企業已掌握控制、伺服、視覺三大核心技術,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我國研發制造的機器人不僅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還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和國際巨頭“並肩跑”。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5.6萬套,市場銷量達30.2萬套。拓斯達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已得到廣泛應用,質量不輸國外品牌,價格還更實惠。
當下,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從“專用設備”向“通用智能體”躍遷。傳統機器人靠編程執行指令,而搭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機器人能感知、學習、自主決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幫助機器人實現從“體力”到“腦力”的升級,是打通技術落地“最后一公裡”的關鍵。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融合發展方面,拓斯達研發的新一代X5機器人運動控制平台,實現了從硬件到算法的全鏈條國產化﹔雙臂智能機器人已落地應用,輪式移動類人形機器人也處於研發測試階段。此外,依托自主研發的控制算法以及本體結構優化,拓斯達研發的一款機器人標准循環時間僅0.24秒,躋身行業先進水平,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
“我始終堅信,民營經濟的根在實業、魂在創新。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秉持長期主義,堅持科技創新,專注實業、精耕企業、打磨產品,通過資源整合、場景落地和生態協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吳豐禮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10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