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專題深思)

周馮琦

2025年10月14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進行系統謀劃,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隻有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城市發展提質增效。我們要深刻認識“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的有效途徑,讓城市更美麗、更宜居,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不僅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增進民生福祉、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是有助於轉變城市發展方式。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培育綠色產業、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等方式,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促進實現“雙碳”目標,推動城市發展從傳統的規模擴張與要素驅動,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式增長轉變。二是有助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讓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實現生態顏值與民生福祉的有機統一。三是有助於展現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國擔當。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重要抓手,能夠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中國智慧。

  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採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為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明確了重點任務。具體而言,推動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建立長效治理機制,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隻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補齊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短板,形成長效機制,才能不斷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生態安全底座。要構建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以建立長效機制推進標本兼治,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比如,北京依托“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與大數據分析精准發現環境問題,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聯合周邊區域協同共治,建立起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推動“藍天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4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堅持系統思維,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注重系統治理。減污降碳擴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隻有堅持系統觀念,做到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要打破部門、領域和區域壁壘,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在產業政策、能源規劃、城市建設等決策中,同步評估對環境質量與碳排放的影響,避免政策相互沖突。推進生產領域節能降碳,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建設綠色交通體系等方面發力。比如,深圳在全球率先實現公交車全面電動化,又實現出租車全面電動化,在交通領域實現“減污”與“降碳”雙重目標﹔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能耗與碳排放強度的持續下降。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衡量城市生態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也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因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城市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是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要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城市規劃、建設、發展中,為自然生態休養生息留下足夠空間,保護和恢復區域內的動植物棲息地。深入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可通過健全城市公園和綠道網絡體系,建設口袋公園等,提升城市的韌性和生態功能,更好滿足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比如,上海大力改造“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建設崇明生態島,杭州悉心保護西湖與西溪濕地,都體現了堅持生態優先、將城市寶貴的空間資源用於生態保護的綠色發展智慧。上海和杭州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不僅將這些區域塑造為城市的“綠肺”與生物庇護所,還將其打造為高品質公共休閑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09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