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關於國家公園的專門立法表決通過,將於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報記者 董絲雨
2025年10月1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核心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是我國首部關於國家公園的專門立法。其頒布實施,標志著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入了法治化、規范化的新階段,對於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以下簡稱“國家公園法”)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家公園法有哪些亮點?其頒布實施將對國家公園建設發揮怎樣的作用?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保持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
國家公園守護著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首要任務。
當前,首批5個國家公園通過整合優化120余處自然保護地,有效解決了保護空間碎片化和孤島化問題。同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國家公園法規定:“國家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和內在規律,對國家公園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程度較高,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廊道連通、重要棲息地恢復等應當堅持自然恢復為主,通過封育進行嚴格保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徐衛華說。
然而,國家公園所在區域也不可避免存在裸露礦區、人工純林等用地。“這些區域生態功能較低,僅靠自然力量往往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恢復。按照國家公園法規定,確有必要開展種群調控、樹種更新等人工修復活動的,應當充分聽取有關方面意見,按照有關規定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徐衛華說。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擁有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等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各地自然條件及面臨的威脅因素各不相同,生態系統的恢復周期也有差異。比如在環境條件好的區域,草地植被恢復在數年內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森林由初期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因此,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不能急於求成,逐步提升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徐衛華說。
國家林草局委托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專家對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存量穩定並呈增長趨勢,自然生態系統結構保持完整或有所恢復,生態系統提供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固碳等調節服務價值持續提升。
為國土空間科學管控提供堅實法律依據
國家公園法規定:“國家科學規劃國家公園總體發展布局,嚴格國家公園設立條件,合理確定國家公園數量和規模。”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公園必須高標准嚴要求,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成熟一個、設立一個。
“國家公園法的出台,為國土空間科學管控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與實施路徑。”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表示,國家公園空間布局作為國家公園設立的前置程序,旨在依據自然生態空間分布和系統性保護需求,科學遴選和布局國家公園候選區,確保將最具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納入保護范圍,從宏觀層面優化國土空間保護格局。
國家公園要加強空間協同。“國家公園的規劃必須立足整體性視野,置於更大尺度的國土空間格局中考量。”秦天寶認為,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將國家公園作為特定區域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接受統一監管。還要確保國家公園與周邊區域在空間用途、保護要求以及生產生活空間布局等方面相協調,從區域層面規避或減少對保護目標的沖突與擠壓。
同時,還要細化管控要求。“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編制須嚴格遵循‘保護第一’原則,明確保護目標、對象、措施以及生態修復、原有居民生活安排等內容,實施分區管控和差別化管控。在空間上細化保護要求,劃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現精准保護和科學管理,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提供明確、可操作的路徑。”秦天寶說。
國家公園作為一個特殊的、重要的生態空間,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是其有效運行的保障。
秦天寶認為,“統一”,是指建立由國家主導、縱向貫通的管理體制,解決多頭管理、權責交叉問題,形成職責清晰、協作配合的治理架構﹔“規范”,是將管理工作法治化、標准化,確保規劃編制、設立程序、分區管控、確權登記、執法監督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效”,體現在快速響應、科學決策、有力執行,提高管理效能和資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國家公園管理效能和整體保護水平。
讓國家公園成為普惠的生態產品
國家公園法規定,國家公園建設應當“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社會共享的機制,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民生改善包括社區保障和全民共享兩個方面。社區保障指國家公園區域內和周邊原有居民的權益保障,全民共享指國家公園為公眾提供的生態和精神方面的公共產品。”國家林草局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說。
我國人口眾多,國家公園區域內及周邊分布著大量鄉鎮。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協同提升?
“國家公園建設要讓原有居民成為主要受益方。”楊銳表示,國家公園法對此作出多項制度安排。比如指導支持國家公園區域內原有居民提供與國家公園保護目標相一致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健全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根據生態保護需要設立的生態管護崗位應當優先聘用當地居民,鼓勵國家公園區域內原有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區域內的經營性服務等。
近年來,首批5個國家公園吸納約5萬名農牧民轉為生態管護員,年人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元至2萬元。綠色產業蓬勃發展,讓原有居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國家公園是普惠的生態產品。”楊銳說。
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標,國家公園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可以合理規劃科普教育、游憩、生態體驗等活動。
各國家公園因地制宜科學設計自然教育線路,健全完善宣教館、訪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場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活動。
國家公園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與國家公園有關的志願服務活動。”
“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不僅能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也讓公眾共享國家公園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楊銳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首批5個國家公園志願者總數已超1萬人,深度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工作。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1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