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龍
2025年10月1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推進改革發展、破解民生難題,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釋“摸著石頭過河”的意義和內涵,指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論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黨員干部把握正確改革方法、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指引。“石頭”是規律的載體、解題的辦法、群眾的期盼,唯有摸得准、摸得實,才能跨過改革的“險灘”,抵達發展的“彼岸”。
“摸著石頭過河”要與頂層設計有機統一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於胸有成竹的、思慮縝密的,那就要搞頂層設計﹔對於心裡沒底的、還不成熟的,就摸著石頭過河”。頂層設計更重系統思維、整體戰略,“摸著石頭過河”更重敢闖敢試、基層探索,頂層設計指引“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向,“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方案,二者辯証統一,共同構成改革的重要方法論。在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有機結合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比如,對於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重大改革舉措,因為其可能要突破現行法律的規定,因此必須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於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要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使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律化,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
蹚出發展新路徑、干出群眾認可的實績,要摸准“過河的石頭”。比如,當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憑空冒險,而是摸准了“大鍋飯”挫傷農民積極性的症結,摸到了農民盼溫飽、求發展的心聲。又如,新時代,從省內到跨省、從住院費用到門診費用、從線下到線上,醫保異地結算改革不斷推進。這順應了我國人口跨省流動數量大的實際情況,破解人民群眾異地就醫難、報銷難的煩惱,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這些實踐充分說明,只要摸准規律、摸實需求,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就能把改革的難點變成發展的突破點和亮點,把群眾的期盼變成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改革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問題挑戰日益增多的今天,“河”更寬、“水”更深,能否摸准“過河的石頭”,直接關系各項事業的成敗與成色。現實中,少數黨員干部存在“摸石頭”摸不准、摸不實的問題。有的“閉著眼摸”,調研走“經典路線”、聽“預設答案”,對基層實情一知半解,制定政策時照抄照搬上級文件、盲目套用外地經驗,導致舉措“水土不服”﹔有的“盲目亂摸”,急於求成、貪大求快,不等摸清“石頭”的位置就倉促“下水”,要麼卡在“淺灘”推進不動,要麼掉進“深潭”造成損失﹔還有的把“摸石頭”做成表面功夫,為了“創新”而“創新”,導致政策空轉、資源浪費。深究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少數黨員干部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系統謀劃的思維,對“摸著石頭過河”的本質理解有偏差,把“敢闖”等同於“蠻干”,將“探索”異化為“盲動”,偏離了改革發展的初衷。
摸准“過河的石頭”,關鍵要把實事求是的標尺立起來、把群眾路線的方法用到位,做到從實踐中總結、向人民群眾問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黨實施了精准扶貧戰略。這一戰略,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直接到貧困戶看真貧、扶真貧,直接聽取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意見,不斷完善扶貧思路和扶貧舉措,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黨員干部在推進工作時,要少些“辦公室決策”,多些“田間地頭調研”,既看“高樓大廈”也看“背陰胡同”,既聽“順耳話”也聽“逆耳言”,真正把實際情況摸清、把問題症結找准。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主動走進工廠車間、農戶家中,從群眾的“吐槽”裡找問題,從群眾的建議裡找思路。避免“拍腦袋定方案”,對重大決策多做“可行性論証”,多征求專家意見、基層意見,摸准破解改革發展難題、回應群眾所思所盼的“石頭”,確保“過河”的方向不偏、步伐不虛。
摸准“過河的石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改革發展的環境在變、群眾的需求在變,“石頭”的位置、“河水”的深淺也會隨之變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既堅持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方向,不隨意改變既定目標﹔又根據實際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不機械執行原有方案。比如,面對新技術新業態的興起,及時摸准產業發展的新脈搏,完善支持政策﹔面對群眾需求的變化,摸准民生保障的著力點,優化服務供給方式。要在“摸石頭”中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把改革發展的每一步都走扎實、走穩健,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