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2025年10月14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奇台縣的小麥,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風吹麥浪還引來游人如織﹔伽師縣的新梅,被25家龍頭企業轉化為22種精深加工產品﹔疏勒縣的食用菌干品,飛到千裡之外的山東干貨市場……新疆廣袤的田野鄉間,一場深刻的變革正悄然發生。
新疆特色農產品產業蓬勃發展帶來啟示:以市場為導向種、以品牌為引擎賣,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
從高產量到高品質、高標准,“種得好”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長久以來,新疆的農業發展受制於“原字號”“初加工”,優質的農產品多以初級形態廉價銷售,群眾增收乏力,產業鏈脆弱且抗風險能力不足。這種“守著寶貝過窮日子”的困境,制約鄉村發展的潛能釋放。突破傳統思維,才能提升附加值,向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精深加工是“轉換器”。曾因保鮮期短而遭遇果商壓價的新梅,如今被搶著收,小果、次果變成了果醬、果酒,價格翻了幾番。這巨大的“反差”,源自當地引進龍頭加工企業。企業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將一顆棗、一粒葡萄、一朵花“吃干榨盡”,同時還能創造就業崗位,增加群眾收入。用好精深加工這個“轉換器”,農產品也能高端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品牌建設是“放大器”。奇台縣腰站子村,有機面粉、手工拉面、小雜糧等50多種產品,獲得國際有機認証,線上線下供不應求。依托優質小麥原料,村辦拉面企業日產手工拉面3噸,年產值突破億元。農產品何以從“無名商品”升級為“有身份的精品”?關鍵是從“有啥賣啥”變為“要啥賣啥”。通過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延伸產業鏈,好產品更能滿足人們對安全、健康、情感連接的深層需求。跳出低價競爭的“紅海”,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基礎上實現產品增值,群眾更能得實惠、享紅利。
農特產品隻有走出本土才能升值。疏勒縣“魯疆情”食用菌生態科技示范園,年產食用菌干品超300噸,僅靠本地市場難以消化。示范園運營負責人韓文良直言,“我原本就是經銷商,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伽師縣也因擁有總庫容50萬噸的冷鏈倉儲體系,將新梅的銷售期從20多天拓展到6個月,給行銷市場留出充足時間。在硬件提升、渠道擴展、倉儲運輸等方面下功夫,推動單純種植轉變為產銷一體,將更好實現既“種得好”又“賣得遠”。
也要看到,這條增值之路絕非坦途。破解之道,在於協同發力。政府需優化頂層設計,改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企業需敢於創新,精准對接市場,強化質量管理,擔當市場主力﹔農戶需積極融入產業體系,通過合作社等形式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明確方向、共同使勁、形成合力,方能蹚出發展新路、保持強勁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探索符合新疆特點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讓每顆果實、每株作物都最大限度釋放價值,新疆的鄉村必將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為穩疆興疆、富民固邊奠定堅實根基。
(作者為本報新疆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