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
2025年10月13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自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始終以保護、研究、傳承、弘揚故宮及其藏品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回望百年歷程,故宮博物院歷經坎坷,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為探索中國特色博物館發展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進入新時代,形成了“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展現了當代文博人的擔當。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開始履行新式博物館典藏、保管、陳列、研究和出版等職責。帝王宮闕轉型為公共博物館,禁苑秘藏轉變為全民遺產,其精神全在一“公”字。1933年元旦,日軍進犯山海關,北平告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議文物南遷。在易培基、馬衡兩任院長先后主持下,自1933年起,包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機構所藏逾1.9萬箱文物分五批南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原來的“三館兩處”改制為部處制,加強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和文物保護研究能力建設。山河重光,故宮新生。南遷文物從1950年1月開始陸續北返。從南遷到北返,萬裡征途,險嶂迭生。千鈞箱簍裡不僅盛裝著國之珍寶,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文脈續存的堅定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故宮博物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努力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門資源,推進故宮文化遺產的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構建平台、項目、人才三位一體的故宮學術發展體系,推動學術人才走向世界﹔在採集共享數字文物資源、開發利用前沿數字技術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強高精度文物數字化、多維數字技術融合及智能平台建設﹔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通過展覽創新、教育實踐、文化產品開發、數字化傳播與人才培養及海外合作等,讓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鑒往知來,礪行致遠。在風雲激蕩的世紀長河中,從戰火紛飛時的文物南遷到和平年代的學術深耕,從櫛風沐雨的修繕保護到數字時代的活化創新,故宮博物院前行的每一步皆烙印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堅韌與智慧。當前,故宮博物院各項事業發展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支持,也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面向未來,我們要自覺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要加快完成《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26—2040)》修編,構建科學、高效並可供推廣的文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優化現有的學術科研體制機制,鼓勵專家學者與社會各界廣泛開展以院藏文物、古建筑群、明清宮廷史等為核心的跨學科研究﹔要堅定走好數字科技賦能文化發展之路,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堅持守正創新,在守護好紫禁城、保護好珍貴文物的基礎上,以更具特色的展覽展示、更高水平的傳播推廣、更優質便捷的開放服務,為人們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
故宮從皇家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其轉型本身就是中國走向現代化、追求民族復興偉大征程的縮影。站在百年歷史的節點上,故宮博物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提升故宮文物保護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水平,在守護中不斷續寫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承與實踐創新的篇章。
(本報記者李舫、康岩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10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