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

——從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看“兩個結合”實踐偉力

管璇悅 王 玨 宋 宇

2025年10月13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故宮角樓。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百年守護”展上的玉璧。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百年守護”展上的文物。

  金甌永固杯。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

  陽光下的故宮。
  施 覺攝(影像中國)

  蓮鶴方壺。

  故宮雪景。

  故宮裡海棠盛開。
  新華社記者 王海燕攝

  故宮風景。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故宮飛檐。
  許子瞻攝(影像中國)

  故宮千秋亭的藻井。
  焦瀟翔攝

  數據來源:故宮博物院

  玉雲龍紋爐。

  故宮博物院藻井文創展示。

  故宮博物院系列文創。

  “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上,觀眾在創作紋樣。

  “數字故宮快閃展”上,觀眾在沉浸式體驗。

  2025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現場,觀眾在體驗“數字故宮”。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故宮博物院提供

  20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100周年。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是歷史中國的獨特象征,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故宮博物院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與時偕行,走過了誠敬典守、匠心傳承的100年,這是中國文化史、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不朽功業。

  “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民族復興前行,100歲的故宮博物院風華正茂。

  ——編  者


  五千多年文明血脈,六百余載風雲激蕩,濃縮於一座屬於全國人民的博物院——故宮博物院。

  古代宮殿建筑群的巔峰,年接待觀眾總數最多近2000萬人次的國家級博物館,無數人心中的“人生必打卡之處”……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故宮博物院。

  100歲了。歷經歲月洗禮,今天的故宮博物院風華正茂。

  一

  北京中軸線,巍峨的端門靜靜佇立,守望古都的滄桑巨變。

  端,正、始也。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當天,北京市民紛紛涌入,一睹這片曾經壁壘森嚴的宮苑禁地。

  100年后,故宮博物院已是中國人的文化坐標、人類共同的文明瑰寶。

  “自己的寶貝還得自己識寶,自己不要輕慢了。”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一座博物院,連綴璀璨文明星河。

  空中俯瞰,一條中軸縱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沐光而立,集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筑之大成,體現綿延不絕的“中”“和”哲學思想。

  走近觀察,甲骨的銘刻,青銅的紋樣,瓷器的色彩,書畫的氣韻,存藏其間的超195萬件(套)文物藏品包羅萬象,織就中華民族數千年燦爛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涵蓋了我國古代各種藝術瑰寶,還有的遠渡重洋而來,成為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一座博物院,搭建文明交流互鑒橋梁。

  禮儀之門端門,見証新時代大國外交的萬千氣象。“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等展陳上,中西珍寶交相輝映,激蕩交流互鑒的回響。聯合世界著名考古研究機構進行實地考古發掘,吸引海內外學者共同參與故宮學研究。

  文化為舟,跨越山海。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相互遇見、相互成就,繪就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畫卷。

  二

  午門,昔日紫禁城的正門。如今,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展廳,東西雁翅樓和午門展廳煥然新生。每逢大展,人頭攢動。建院百年之際,“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出200件(套)文物,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匯,折射百年之變。

  回望來路,故宮博物院的100年是與家國命運、民族存亡休戚與共的100年。

  路途何其艱辛!抗戰期間,數十萬件珍貴文物避敵南遷。烽火漫天,文物卻基本無損,“人在文物在”,創造了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建設別開生面。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2年開啟整體保護修繕……一代代人接力典守,方使明珠重現光彩。

  “我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守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步入新時代,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兩個結合”激活中華文化“一池春水”。故宮博物院何為?

  一個不變的關鍵詞,是人民。

  游客們發現,這些年,開放的面積不斷擴大,“解鎖”的國寶越來越多。“何以中國——中華古代文明特展”等展覽連連“上新”。新開放的乾隆花園第一、二進院落裡,觀眾可欣賞典出《蘭亭序》的禊賞亭、以古楸為名的古華軒、寓意深遠的遂初堂等。

  一個演進的關鍵詞,是青春。

  以“故”為名,卻承古開新。科技賦能,一個同樣恢宏的“數字故宮”乘雲生長,走入千家萬戶﹔角樓咖啡、故宮口紅,文化創意與深厚底蘊碰撞新鮮表達﹔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以及建設中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構筑更為立體多維的文化會客廳……故宮正以青春之姿,走進火熱生活。

  博物館之“博”在廣度,更在人們感知的溫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激發更多熱愛與共鳴,就是文明賡續最美的時代回聲。

  三

  從故宮博物院出發,一路向北,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巍然聳立,與西安、杭州、廣州三地分館遙相呼應,構成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神州大地升騰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偉大的實踐催生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指引偉大的實踐。

  從出版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到開展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從武王墩墓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到修訂文物保護法……我們一定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江西景德鎮,熊熊窯火千年不熄﹔京杭大運河,水岸旁博物館、文化公園接連涌現。文博熱、文創熱蔚然成風,在創新創造的生動實踐中詮釋“亙古亙今”。

  古老街巷對望高新企業,非遺元素融入潮流玩具,文化傳承賦能高質量發展,織就人文鼎盛與經濟繁榮的“雙面繡”﹔在六尺巷感受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在朱熹園體悟以民為本的經典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正氣,成風化人。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百歲故宮博物院,正是這一論斷的時代注腳。

  100年,回望故宮博物院之變,我們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精神根脈,能看到“兩個結合”的生動縮影,更能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日新月異。

  下一個10年,展望2035年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壯美圖景,我們飽含期許,滿懷壯志。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民族復興前行,我們昂首闊步,必將見証!

  

  時光印記

  1925年

  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皇家宮殿首次向公眾開放

  1933年

  為躲避戰火影響,故宮博物院開始牽頭組織文物南遷

  1961年

  故宮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

  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2年

  啟動“世紀大修”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

  2004—2010年

  開展為期7年的文物清理工作,全面徹底清查和整理全院藏品

  2013年

  啟動“平安故宮”工程

  2015年

  在武英殿、延禧宮舉辦“石渠寶笈特展”

  2019年

  年接待觀眾數量突破1900萬人次

  2020年

  基本完成故宮內外古建筑區域的環境整治和整體保護工作

  2022年

  啟動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

  2025年

  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100周年。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

  資料素材為故宮博物院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10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