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暢
2025年10月13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鬆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見微知著,體現為前瞻性思維,是一種洞察力、預見力。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員干部不僅要想干事、敢干事,還要會干事、干成事,不能被上級推著走、群眾推著走,而要增強前瞻性思維,預見機遇之勢、需求之變、風險之微,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履職盡責。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黨員干部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工作之一。這項工作抓得好不好,關鍵一點在於能否把握住發展機遇。機遇從不會扎堆出現,更多是悄然閃現,可能是一個新想法的萌芽,也可能是一種新模式的嘗試,如果不及時捕捉、主動承接,就會轉瞬即逝。預見機遇的關鍵,在於做機遇的轉化者,既要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從零散信息中識別發展趨勢,更要善為機遇落地搭平台,變“等機遇上門”的被動為“追著機遇干”的主動。黨員干部要以見事於細、見事於早的洞察力,增強搶抓機遇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從網絡熱點、消費習慣、生活場景的“微變化”“小切口”中看到機遇,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牢牢抓住機遇轉化的“黃金窗口”。
民生關切、企業需求等並非靜態的“清單”,今天念叨的小事或許就是明天必須關注的大事。面對群眾訴求,若只是被動回應,就容易陷入解決一個、冒出一批的循環,久而久之會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形象。預見“需求之變”,本質上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正踐行,要求黨員干部將工作做在群眾開口之前,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比如,有地方法院在走訪基層司法所時了解到,當地受理的農民工工傷案件比例較高,經過周密調研,推動開展農村建筑工人意外傷害保險試點,推動當地“凡用工必買險”,切實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有的地方政府推出“碼上聯”應用場景,讓企業掃一掃就能輕鬆獲取相關資訊,后續還派專人上門服務,企業的政策盲區被快速消除。廣大黨員干部要增強“提前半拍”的自覺、“雪中送炭”的熱忱,主動邁開深入一線的腳步,通過大數據分析、一線蹲點調研、換位跑一次等方式,敏銳抓住群眾和企業的需求。面對群眾和企業的意見建議,善於“抽絲剝繭”,學會從個別訴求中梳理出共性趨勢,把臨時性的應對策略轉化為常態化的制度安排,推動“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讓服務從“跟在訴求后”變為“趕在需求前”,讓惠民利企的底色越繪越濃。
黨員干部在履職過程中,突發任務、潛在挑戰常不期而至,如果等問題出現后再倉促應對,不僅容易陷入被動,解決問題的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唯有將看似偶然“遇見”的難題,轉化為主動“預見”的工作重點,才能搶得先機,把握工作主動權。預見問題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對風險傳導規律的精准把握。黨員干部要清醒地認識到,除患於已然者易,防患於未然者難,一次及時的“排雷”,勝過十次匆忙的“救火”。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筑牢底線思維,煉就善於發現問題的慧眼,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挑戰,做到心中有數、分類施策、精准拆彈。把“補牢”之功用在“亡羊”之前,堅持關口前移、防范在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