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歡笑與潮汐共鳴(縱橫)

鞠 實

2025年10月13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千百年來,漁民在退潮后的灘涂和礁石區採集魚蝦貝類,趕海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今,一些地方將趕海開發為旅游項目,“趕海+研學”“趕海+民宿”等融合業態興起,趕海視頻廣泛傳播,海鮮加工、餐飲、交通等產業鏈延伸……趕海拉動文旅經濟,帶來諸多正向效應。

  也要看到,一些游客使用高壓水槍、釘耙等工具暴力趕海,破壞沙蟹、蛤蜊等底棲生物的棲息地﹔在礁石區敲打作業,直接損傷珊瑚、海藻床,削弱海岸線天然防護功能﹔游客遺留的塑料漁網、化學防晒劑,通過潮汐擴散,破壞水質,甚至引發海洋生物死亡。相關行為破壞生態,違背了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要求。

  趕海游亂象頻發,背后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的碰撞。對沿海地區而言,趕海游是農文旅融合的“低成本突破口”——僅靠自然資源,無需大規模投入,即可引客。但簡單粗暴的趕海方式帶來生態問題,降低游客體驗,損害地域文旅形象,甚至讓“靠海吃海”淪為竭澤而漁。

  破解之道,當以生態保護為底線,以游客體驗為抓手,構建保護—開發—共享的協同機制。例如,劃定生態紅線,對趕海區域進行分區:核心保護區禁止一切人為活動,生態修復區限制工具類型與作業強度,休閑體驗區“限量、限時、限具”,更好兼顧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又如,制定服務規范,要求旅行社配備生態導覽員,推廣可降解工具,禁用破壞性設備,更好實現“無痕趕海”。

  守護生態,必須發揮趕海參與者的積極性。探索建立“垃圾換紀念品”等激勵機制,引導游客主動參與海灘清潔﹔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將漁民納入文旅產業鏈,培訓漁民擔任生態向導,開發“漁家樂”“海產加工體驗”等衍生項目,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的良性循環。

  趕海,是人與海洋的“對話”。當游客的歡聲笑語與潮汐律動共鳴,漁民的生活改善與生態修復同步,這場“對話”才能不斷延續。期待有關部門、企業、游客以敬畏之心守護海洋,以創新之智開發資源,以共享之念凝聚合力,推動趕海旅游健康發展。

  (摘編自《工人日報》,原題為《守住生態保護底線,助推趕海旅游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