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創新突破啟示錄①
李 拯
2025年10月13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聚焦“十四五”時期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深度觀察高質量發展的成就與經驗。
——編 者
每一項“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每一個“不可能”變為“一定能”,都提升了整個社會無懼打壓、砥礪前行的精氣神,塑造了一種愈難愈進、愈挫愈勇的集體信念和心理預期
“祖沖之三號”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還快15個數量級,全球首次使用異體通用型CAR—T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超大直徑盾構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不久前,科技日報推出“我最心動的‘十四五’硬核成果征集展示活動”,每一次“心動值”增加,都是滿滿的自豪,折射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
“十四五”科技創新成果中,不少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指引東方大國勇攀創新高峰。一個個空白被填補,一項項核心技術被攻克,“卡脖子”問題清單越來越短,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越來越多,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彰顯於此,堅持自立自信自強的志氣筑基於此。
經過“十四五”時期的創新攻關,“脫鉤斷鏈”、科技遏制所帶來的壓力,化作揚眉吐氣和自信底氣!
解決“卡脖子”問題,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讓我們更加具有戰略自主。國產操作系統從“能用”向“好用”邁進,助力我們把牢數字經濟發展自主權﹔高端軸承的研發,讓工業裝備、航空航天等重要行業腰杆更硬。把外界的打壓轉化為突破的契機,這是“說到的就要做到”的魄力,更是“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戰略定力。
解決“卡脖子”問題,讓我們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打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更大空間。掌握如何制造薄如蟬翼的隔膜,中國鋰電池產業開啟逆襲之路﹔激光雷達技術實現國產,為智能輔助駕駛奠定技術基礎。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技術的突破不僅大幅降低成本,更推動中國在越來越多領域從跟跑走向並跑、領跑。
隻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不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不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而是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體現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清醒和發展方法論。
沿著自主創新的方向,自上而下形成攻關合力。補短板,加快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等關鍵領域攻關﹔清障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四唯”、賽馬制、經費鬆綁、成果轉化等改革舉措向縱深推進,不斷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強應用,企業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讓每一次國產替代都掀起“國潮”。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調動各方力量,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戰勝不了的困難。
尤為重要的是,每一項“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每一個“不可能”變為“一定能”,都提升了整個社會無懼打壓、砥礪前行的精氣神,塑造了一種愈難愈進、愈挫愈勇的集體信念和心理預期。面對芯片“卡脖子”問題,華為多年來錨定自主創新不動搖,麒麟芯片突圍重生,搭載鴻蒙5操作系統的終端數量持續刷新。面對關稅壓力,浙江義烏持續轉型升級,上半年出口逆勢增長24.6%,成為大國外貿韌性的生動寫照。絕處逢生后V形反轉,應對挑戰中破繭成蝶,展現出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大韌性。
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的奮勇攀登,又何嘗不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道縮影?誠然,還有一些“卡脖子”技術尚待突破,但有黨中央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自立自強、穿越風雨的必勝信念,有知重負重、知難而進的豪邁行軍,那些今天的“攔路虎”終將變成明天驚人一躍的墊腳石,我們終將跨山越海,抵達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彼岸。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期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躋身前十。一個掌握歷史主動的中國,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一個創新活力奔涌的中國,將為全球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