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心萍
2025年10月13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貼地飛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閃耀亮相。
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中國中車首次展出時速600公裡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低速時,列車通過橡膠輪走行,時速達150公裡后,橡膠輪收起,實現懸浮運行。
今年年中,在湖北,CR450動車組樣車內十分安靜,隨著顯示屏上的數字攀升至每小時450公裡,車廂內掌聲雷動,全球最快高鐵列車成功達速。
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領跑世界,高鐵在中華大地跑出“加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深情點贊:“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
從中,可以讀出新時代中國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的高質量發展辯証法。
從無到有
發揮規模效應,實現產業破局
8月22日,中國中車披露半年報,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72.48%,新簽海外訂單約309億元,保持全球規模最大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地位。
回首往昔,更覺不易。
1964年,當中國仍在致力於研發升級蒸汽機車、內燃機車時,日本已建成了新干線。這是世界第一條高速鐵路,最高運營時速210公裡,比中國早了整整44年。
改變,始於一項目標宏大的規劃。
2004年1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出台,提出建設“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絡,裡程達1.2萬公裡。
“這一宏偉藍圖的提出,讓全世界軌道交通制造商都意識到,中國即將誕生史無前例的巨大市場。”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說。
大市場引來八方客。
法國阿爾斯通牽手中車長客,日本川崎與中車四方合作,通過合資合建,中國中車博採眾長,學習各類先進技術﹔堅持1︰7原則,即花1元資金引進技術就要配套投入7元資金自主創新……秉承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理念,2007年和諧號動車組列車正式上線,中國在全球軌道交通市場嶄露頭角。
此后,中國中車迎來高速發展期。
作為擁有巨大人口規模、廣闊國土面積的國家,人們對便捷出行的期盼,催生了中國對高鐵的巨大市場需求。“十四五”以來,我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近4萬億元。
截至去年底,我國高鐵營業裡程突破4.8萬公裡,覆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成為全球高鐵運營裡程最長的國家,投用標准組動車組列車超4800列。
大市場驅動下,中國中車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產品從中國走向世界,遠銷中東、東南亞、歐洲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
從蹣跚學步到全球最大,一部中國中車發展史折射出一部軌道交通年輪史。
從有到優
堅持以質取勝,開啟自強之路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引進消化吸收的目的是自主創新。”孫永才說。
沒有測試平台,就自己開發﹔買不到網絡芯片,就自己研制﹔鋼軌不達標,國內鋼企聯合攻關突破100余項專利技術……最終,復興號動車組採用的254項重要標准中,中國標准佔84%。
為了降低列車3分貝客室噪聲,做了3000多次試驗﹔為降低氣動阻力,比選了40多種方案……整整5年時間,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復興號在全球率先實現350公裡時速商業運營。
“復興號問世,標志著中國鐵路裝備技術達到了領跑世界水平,開啟了引領世界高速鐵路客運裝備發展的新時代。”孫永才說。
依托科技創新,中國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
目前,中國鐵路已主持或參與制定超過300項國際標准,國際鐵路聯盟高鐵領域全部13項系統級標准均由中國鐵路主持制定。
發展,永不止步。“近年來,我們堅持年均超百億元的研發投入,持續鍛長板、補短板,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孫永才說。
力攀科技創新高峰——今年3月,中國中車研制出中國高速動車組空氣動力學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推動高速列車氣動仿真計算從“天級”提升至“秒級”,中國高速列車研發邁入人工智能新階段。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研發碳纖維地鐵列車,整車減重13%,每跑一公裡可節省1.5千瓦時電﹔下線氫能源(混合)動力機車,用“排水”代替“排碳”,每台機車年均減少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6萬棵樹。
揚帆出海服務全球——雅萬高鐵開通運營滿一年,上座率達99.6%﹔匈塞鐵路首列動車組正式亮相,中國高速動車組首次服務歐洲﹔成功中標迪拜地鐵藍線項目……數據顯示,中國中車2024年國際業務新簽訂單約472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從“中車看世界”到“世界看中車”,中國高鐵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華麗轉身。
從優到強
統籌質與量,實現更大發展
透過中國中車看中國高鐵,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中國高鐵站上了世界舞台中央。
看總量,國家鐵路聯盟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高鐵裡程佔世界高鐵總裡程的70%以上。
看質量,CR450動車組引領全球高鐵潮流。“CR450動車組不僅跑得快,而且更智能、更綠色。”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馮江華說。
更智能——CR450動車組配有智能監測、智能診斷系統,全列4000多個監測點實時收集軸溫、壓力等數據,做到自感知、自診斷、自決策。
更綠色——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鎂合金等新型材料,CR450動車組減重約10%,運行阻力、能耗指標分別降低22%、20%。
透過中國高鐵看中國制造,實體經濟壓艙石越筑越牢。
規模持續擴大。“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均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水平不斷提升。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准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制造的重大突破。今日的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透過中國制造看中國經濟,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量增質升。
量,合理增長。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30萬億元,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經濟體一年總量。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增速高於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水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增長穩中有升。
質,有效提升。2024年,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第十一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長的基礎上,推動需求升級、結構升級、動能升級,不斷拓寬新空間。
“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當前,雖然國際環境紛繁復雜,但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夠化危為機,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