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新四軍第三師珍惜民力厲行節約

顧俊

2025年10月10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抗日戰爭時期,以黃克誠為師長兼政委的新四軍第三師,兼蘇北軍區,轄鹽阜、淮海兩個軍分區。在華中局和軍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開辟和發展了蘇北抗日根據地。江蘇省檔案館珍藏的蘇北根據地檔案資料和先鋒雜志、《真理》、《鹽阜報》等抗戰時期的期刊報紙,生動記載了新四軍第三師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努力增民利、減民負、惜民力的動人故事。

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2年,為了克服日寇“掃蕩”和國民黨封鎖造成的嚴重困難,第三師遵照上級指示,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利用戰斗空隙,除幫助駐地農民生產勞動外,因地制宜開展生產運動,既改善自己的生活,又減輕群眾的負擔。1942年第九期先鋒雜志登載《三師政治工作指示》,要求“部隊在不妨礙戰斗任務和本身訓練之下……應專門有計劃地協助各地進行耕種和收獲工作”。一聲令下,自機關到連隊,普遍開展了生產運動,他們還幫助群眾進行日常勞作,如修理道路、打掃衛生、挑水積肥,農忙時幫助耕種收割。這種愛民利民舉動,受到蘇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感動了無數群眾。1942年10月21日,洪學智在《鹽阜報》上發表文章《檢討及今后的展望》,動情地寫道:“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婆曾向我說,‘你們軍隊幫助老百姓收割糧食,不吃飯又不要錢,天底下是死也找不到像你們這樣好的軍隊了!’”

1944年1月20日,第三師發布《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訓令》指出,“發展生產是黨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師當前中心工作任務之一,是克服困難,減輕人民負擔,繼續堅持抗日根據地的物質基礎”,要求各連隊各機關單位普遍進行種菜、種麻等。種菜是用於改善部隊伙食,要做到供給本單位三分之二的白菜,從陰歷五月一日起菜金即減少一半﹔種麻是用以供打草鞋之用,補充鞋子之不足。訓令強調,“動員和組織為發展生產中之重要環節,各級首長要負責推動,親自動手”。

各部隊迅速行動,所屬第七旅根據自身實際提出具體要求:“各單位可在駐地周圍進行小規模生產,副業(油坊、磨坊、做豆腐、做粉條、喂豬等)為輔,解決每人每天所需要的五錢油、四錢鹽。”經過幾年的建設和大生產運動,蘇北根據地的經濟得到復蘇並有所發展,緩解了財政拮據的狀況。1944年11月15日,《鹽阜報》發表黃勵華《師直生產初步總結》,“半年來的生產收獲:蔬菜176190斤,平均每人生產185斤,初步地改善了部隊生活”。看到新四軍與老百姓一塊苦,駐地的私塾先生贊許道,“當兵搞生產,亙古未有,新四軍真乃仁義之師”。

厲行勤儉節約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第三師還提倡厲行節約,反對貪污浪費。黃克誠說,“我們大生產要搞好,節約也要搞好,生產和節約要同時進行,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解決我們的供應困難,才能更大地減輕蘇北人民的負擔”。1942年第8期《真理》刊登了黃克誠在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作的政治工作報告,強調“應當採取各種方式,經常地進行反對舊社會習氣傳染,反對貪污腐化,提倡愛護公物,提倡節約運動”。

為了確保節約運動取得實效,各級機關制定了節約口糧的標准,提倡吃糙米雜糧,強調一切軍用器材、衛生用品和人員編制都要嚴格控制。師首長帶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黃克誠費盡心思、精打細算。他親自到農戶的磨坊裡,了解糧食的加工過程和出粉率,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要求供給部門嚴格開源節流,提高供給效率。他還提出節約一兩糧、一寸布的號召。為了節約布料,他倡議三師的軍服上衣去掉翻領,帽子去掉圍圈,褲子由寬大的中式褲腰改為西式小褲腰。新四軍軍裝本來就是土布做的,加上沒有衣領和衣兜蓋,就更土了,成了標准的“土八路”。戰士們一開始有些想不通。黃克誠勸導道,現在的“土”,為的是將來的“洋”。去掉帽檐和翻領,對我們沒有什麼大礙,可對人民卻有很大好處。全師幾萬人,一人節省一二尺布,可以多做多少軍服啊!

1944年4月10日,《鹽阜報》披露了副師長張愛萍的節約計劃,包括諸如省吃每天規定糧食的四分之一,今夏少領一套單軍衣褲,今冬不領新棉軍衣褲、棉被、毯子及襪子,用舊紙自做信封,不點洋燭,不要牙粉牙膏刷牙等內容。整個計劃,都落實在細節上,絕無半點敷衍。在各級領導的示范帶動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在第三師蔚然成風。大家都十分愛惜人力物力,個人日用品和津貼也都盡量節省。劉少奇在一次會議上說,“全軍7個師,第三師人最多,花錢卻最少,應該學習他們的經驗”。

珍惜民力愛護群眾

1944年1月,第三師兼蘇北軍區專門發布《關於愛惜民力的訓令》,號召“全體主力及地方武裝今后對民力應加以愛惜,各種勞作應自己多多動手”“平時食糧、柴草在三十裡以內者一律自運,在三十裡以外者盡量自運”。強調“以后一切部隊或機關,凡須請民夫者應呈報團(或總隊)政治處核准,領取民夫証始能向地方政府請得民夫”。師首長說到做到,率先垂范,黃克誠清晨拾糞、張愛萍長途背糧,在當時均被傳為佳話。

為了防止與民爭利,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第三師強調“在生產運動中需嚴格注意愛護群眾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對群眾有所妨害”。第七旅明確提出,“必要時可與老百姓換工,但要注意不使群眾吃虧,不勉強,並應取得上級允許。參戰的民夫、向導,要很好解釋、鼓勵、安慰,要告訴他隱蔽身體,危險地方不要派去,並有保護責任”,體恤群眾的情懷溢於言表。

1944年2月,黃克誠在師直干部會上作了題為《一件老事情》的擁政愛民報告。他說,“老百姓如果背著很重的負擔,得不到實際的好處,馬克思主義無論如何是說不靈的”“誰再浪費民力誰就是犯罪,再犯浪費民力之罪的,黨內要開大會斗爭”。對人民利益要加以愛護,他舉例說,“打破老百姓一隻碗就值二十幾塊錢,他做一天工,得二斤稖頭,還抵不上一個碗。所以我們對老百姓物件要加意愛護和愛護自己的一樣”。1945年4月,阜寧戰役獲勝后,為鼓舞士氣,准備召開祝捷大會,參謀人員原來把會場選在一塊麥田裡,黃克誠知道后明確表示不同意,后來把祝捷大會改在了亂草灘上。

新四軍第三師從一樁樁小事、一個個細節入手,把關心群眾、珍惜民力、厲行節約的要求落到了實處,樹立了黨和軍隊的良好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作者系江蘇省檔案局局長、省檔案館館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