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

看浙江三“變”(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王 ?軍??劉軍國??郭雪岩

2025年08月26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電站,釋放能源之變的新探索。舟山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海底造“風車”,自主建機組,海水漲落也能變“綠電”﹔

  工廠,鍛造產業之變的強動能。湖州“轉型金融貸”助力鴻昌鋁業改造生產線,節能又提效,傳統工業增添新活力﹔

  園區,匯聚碳排之變的大潛力。杭州繭SPACE產業園,光伏發電替碳,設備改造降碳,資源回收固碳,購買碳匯易碳,園區從每年1771噸碳排放變“零碳”。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堅定不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建立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產業升級、能源轉型、體制創新,浙江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行走之江大地,綠色之“變”,處處可見。

  “變”,在轉型升級。

  東海之濱,風葉高轉。光伏板反光間,20萬噸級集裝箱船緩緩靠泊,智能集卡有序穿梭……綠色與智慧,交織在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岸線。今年前7月,梅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747.82萬標准箱,同比增長14.66%。

  6月,隨著最后一台6.25兆瓦級風機並網,梅山港區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全面投運,2024年以來累計發電超4000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約2.4萬噸,支撐世界級大港的強勁脈動。

  “港區大型設備電氣化覆蓋率達100%。”港區供配電技術員陳子豪說,預計今年內集卡電動化率也將超80%。圍繞源端清潔化、終端電氣化、調控智慧化,寧波舟山港綠色引擎再升級。

  沿海岸線北上,嘉興港區的轉型升級靠“氫”功。

  一輛輛白、藍、綠涂裝的氫能集卡穿梭於堆場和碼頭間。“港區投運了100輛氫能集卡,每年較傳統燃油車節約成本約300萬元、減少碳排放約5000噸。”浙江海港嘉興港務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主任程暄介紹,氫能集卡不會因反復制動耗能,尤其適合港口作業﹔附近的化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工業副產氫,可管道直輸港區加氫站。

  嘉興港區積極發展氫能產業,形成“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積極探索應用場景。不久后,64標准箱氫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將下水運營,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加力推進。

  “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傳統產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綠色生產力不斷激活。

  “變”,在騰籠換鳥。

  紹興上虞區,浙江格派鈷業新材料有限公司剛完成新一輪技改。“2000噸高性能電積鈷技改項目,將助力我們開辟航空航天新賽道。”公司總經理王光輝說,項目所在地原為傳統化工園區,二次開發后,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搖籃”。

  以傳統化工產業起家的上虞,2017年開始騰籠換鳥,對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實施關停淘汰、停產整治、搬遷入園以及就地轉型。

  “騰籠換鳥不是簡單替換,而是系統性重塑。”上虞區經信局副局長杭波介紹,當地整合土地資源,建起特色產業園,接連引進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2024年,上虞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從“騰空間”到“興產業”,浙江各地持續推進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湖州長興縣,兩輪整治提升后,產業從鉛蓄電池躍升為新能源電池,企業數量從175家減少至16家,產值增加14倍﹔麗水經開區,去年整宗回購或處置低效工業企業43家、盤活工業用地716畝,用小而精項目“穿針引線”,綠色制造加速發展。

  “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一大批“俊鳥”騰空而起,一個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培育。

  “變”,在變廢為寶。

  “吃”進秸稈,“吐”出綠能。秸稈、柑橘皮、落葉……這些常見廢棄物,正“逆襲”為生物基燃料,助力降碳減排。

  走進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生物基化學品研究所實驗室,反應釜、固定床等設備運作有序,研究所負責人李正龍正指導團隊開展“秸稈變航油”研究。

  “秸稈極具潛力,應用前景廣闊。”李正龍介紹,除了航空燃油,秸稈還可以變為農用地膜、特種紙,團隊目前已自主設計和搭建中試放大裝置,探索更多高價值利用秸稈新方式。

  科技創新賦能,“生態包袱”成為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能源,農業廢棄物煥發新生,海裡的垃圾也成功“上岸”。

  塑料瓶每個0.2元、破舊漁網每公斤5元……台州大陳島居民王師傅靠撿拾海洋塑料垃圾,每月能增收1000多元。

  針對海洋塑料治理難題,“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打通資源回收再利用渠道,讓廢棄漁具、塑料瓶變成服裝、文具、手機殼,海洋垃圾“身價”大增。截至目前,通過該模式,浙江累計回收海洋塑料廢棄物5.8萬噸,減少碳排放5.22萬噸。

  “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高水平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浙江形成一批產值百億元再生資源產業,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以發展理念之變引領發展方式之變、經濟結構之變,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之江大地“綠”潮涌動,活力澎湃,“變”向未來。

  (本報記者王萍萍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02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