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二〇一一年以來,西藏累計選派近三十萬名黨員干部扎根村(居)一線——

競相綻放的格桑花(前沿觀察)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 鮮 敢

2025年08月26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拉薩河美麗風光。
  姜 帆攝

  山南貢嘎縣甲竹林鎮沃拉社區駐村工作隊深入群眾家裡調研。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攝

  林芝米林市扎繞鄉甲瑪村駐村工作隊開設田間課堂,宣講政策。
  本報記者 鮮 敢攝

  從藏北草原的凜冽晨風,到雅江兩岸的灼灼日光,跨越12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一批批駐村干部把忠誠與擔當鐫刻在蜿蜒的盤山路上,播撒在希望的田間地頭。

  干部駐村工作,是西藏強基固本、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基礎工程。2011年以來,西藏自治區累計選派近30萬名黨員干部扎根村(居)一線,在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全面振興、促進民族團結等領域勇挑重擔。如今,駐村工作體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一縣一駐村領隊、一鄉一臨時支部、一村一第一書記”的工作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些年西藏每年都選派2萬多名機關干部進駐全區所有村(居),組織上一聲召喚,他們打起背包就出發,不講條件、不懼風險”。

  正值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傾聽駐村干部的故事。他們猶如一朵朵格桑花,在這片離天最近的地方競相綻放。

  建強班子,點燃干事創業的熱情

  昌都市邊壩縣邊壩鎮普玉村,曾因地理位置偏遠而發展遲滯、產業薄弱。

  駐村第一書記李鑫到任后,從強班子破題,推行“黨員積分制”,亮績上牆﹔設置“紅黑板”公示制度,優劣分明﹔開設“小黑板報”,政策直送。一招一式,皆靶向發力,村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明顯提升。

  緊接著,他和村兩委班子一起,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到100余萬元資金,建成全縣首個多功能黨群服務驛站。“陣地這麼好,我們更要全力服務群眾!”村黨支部書記達拉說。

  如今走進普玉村,紅頂白牆的藏式小樓鱗次櫛比,鄉村旅游發展紅火﹔村委會前,一輛輛四輪摩托整齊列陣,載滿游客直奔網紅景點打卡。李鑫底氣十足:“黨建引領、群眾增收,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躍升至2.4萬元。歸根結底,是有一個能干事、會帶富的硬班子!”

  近年來,全區駐村干部協同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82個,健全村級制度超9000項,發展農牧民黨員近4000名,選拔1555名鄉村振興專干進入村兩委,讓黨旗在雪域高原的每一個村落高高飄揚。

  在阿裡地區措勤縣,駐村工作總領隊羅開拓的筆記本密密匝匝,寫滿了牧民的期盼。

  “初來乍到時,信息散亂、訴求模糊,為群眾服務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力。”從拉薩機關來到800公裡外的草原,他直言需要迅速轉變角色。

  “換地,更要換腦!”通過入戶調研,羅開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電子民情台賬:戶數、草場、牦牛、就醫、上學……動態跟蹤每戶情況,精准對接社情民意。

  與此同時,他積極推行“帳篷夜話”機制。村干部與村民群眾圍坐在一起,“治理護綠、產業興綠、文化潤綠”的發展路徑越辯越明,200余項訴求也被一一列入履職清單。“‘問題賬’從群眾口中來,‘對策賬’與群眾共商定。工作成效到底怎樣,也交給群眾來打分。”羅開拓說,“制度健全了,人心更齊了,大家的干事熱情更高漲了。”

  精准幫扶,把景區“流量”變成收入“增量”

  林芝市墨脫縣德興鄉荷扎村緊鄰果果塘景區。景區游人如織,村裡的攤位卻一度冷冷清清。

  經過走訪調研,駐村隊員次德吉發現,問題在於游客隻識“果果塘”,不識荷扎村。

  她隨即帶領駐村工作隊,通過爭取資金升級包裝,打造“荷塘茶禮”品牌,創新推出系列文創。當季2000余份新品試銷即火爆,攤主日收入突破千元。

  隨后,駐村工作隊再添一把火:購置手工茶專業設備,建成遠程技能培訓室,直播帶貨培訓隨后跟進。駐村工作隊還同步引導攤主們自主設計手工藝品,推出服裝租賃、現做美食等業態。一系列舉措,讓景區“流量”變成村民收入的“增量”,累計創收40余萬元。

  拉薩林周縣旁多鄉加格村的牦牛產業一度市場遇冷。被群眾親切喚作“盼多”(藏語“有用之人”)的駐村干部樊智帥迎難而上。“品種改良、技術培訓、模式創新,一樣都不能鬆!”帶隊外出取經后,他創新推行“北畜南育”,將北部牦牛運輸到海拔偏低的南部飼養,不僅實現扭虧為盈,還同步帶動飼草種植、農機租賃等配套產業發展。

  2024年,加格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分紅現場,老支書扎西次仁緊握樊智帥的手,激動地說:“跟著年輕人走新路,走對了!”

  近年來,西藏廣大駐村干部爭當農牧民群眾致富引路人,創新開展“百日走村入戶大調研”,年均走訪農牧戶80余萬戶,整合強基惠民資金9.04億元,申報村級產業項目1464個,助力351個村集體經濟扭虧為盈,551個村集體年收入突破5萬元。

  枝葉關情,“駐”進群眾的心裡

  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卓玉村的桑吉白瑪,早年喪父、母親病弱,帶著3個年幼的子女,生活一度讓她茫然無措。駐村第一書記頓珠得知她曾在茶館幫工,便全力協助其創業——找門面、辦執照、籌設備、備周轉金。開業那天,茶香氤氳、座無虛席。桑吉白瑪含淚捧上一碗甜茶:“沒有你們這些跟人民心連心的共產黨員,就沒有我的今天!”

  日喀則市康馬縣涅如麥鄉那堆村,海拔4400米,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兒童缺乏照料。駐村工作隊提議“建個照料室”,得到村民熱烈響應。33戶群眾自發搬磚砌牆、縫制窗帘、鋪裝地板。照料室落成后,工作隊隊員化身“全能服務員”:做飯、打掃、輔導作業、舉辦生日會、親情視頻連線……“這下我們盼來了能聚聚、說說話的地方,孩子們也有個安全、寬敞的地方玩,真好!”老人拉巴多杰緊握駐村工作隊隊長邊巴歐珠的手說。

  一個風雪清晨,那曲市索縣亞拉鎮贊丹雪社區駐村第一書記高雙魚在走村入戶途中,遇到村民次仁懷抱高燒嬰兒求救。道路被暴風雪阻斷,救護車無法抵達,孩子病情刻不容緩。高雙魚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毫不猶豫,輪番懷抱嬰兒、攜帶氧氣瓶,在冰天雪地中艱難跋涉1小時,終將孩子送上救護車。

  事后,駐村工作隊爭取61萬元專項資金,為10個偏遠村配備微壓氧艙,並協調專業村醫定期巡診,為牧民生命健康筑起堅實屏障。

  據統計,近年來全區各駐村工作隊累計走訪慰問“三老”人員、困難群眾4.46萬名,解決實際困難1.68萬件。3000余家派出單位把駐村點當“親戚家”,年年開展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駐村干部真正“駐”進了群眾心裡。

  同心守邊,“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深入人心

  今年1月7日,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從搶險救災的“快”到安置重建的“實”,全縣180支駐村工作隊、625名隊員始終沖鋒在前。

  震時是突擊隊。預警驟響,玉白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吾堅,憑借日常走訪刻進腦海的“地理坐標”,迅速組織疏散轉移,全村28戶164人零傷亡﹔巨石滾落,森嘎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徒手搬開斷壁殘垣,救出多名村民﹔余震未歇,野江村的達堆、次旺卓瑪沖進危房,將失明、癱瘓的旺姆奶奶肩扛背馱而出。

  災后是主心骨。一排排臨時板房拔地而起,水電、醫療瞬間復位,駐村干部晝夜巡邏、宣講。“重建家園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心靈深處的慰藉和希望的重生。”駐村干部羅紅波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山南市錯那市浪坡鄉肖村,昔日牧業點,今朝邊境小康示范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瓊次仁探索“黨建+產業+增收”路徑,邊貿中心、手工藝園、溫室大棚次第落成,村集體年收入從零飆升至36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1萬元。“錢袋子鼓了,服務水平高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邊巴頓珠笑逐顏開。

  近年來,西藏重點向邊境縣(市)全覆蓋選派4000多名駐村干部,與村民同心守邊。廣大駐村干部把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跡講遍牧場山口,培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帶頭人1.7萬名,創建邊境黨建紅色長廊55條,“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深入人心,黨心民心熔鑄成祖國西南邊陲的鋼鐵長城。

  今年5月,新一批5600支駐村工作隊、2.2萬名駐村干部整裝出發。他們繼續以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溫暖民心,讓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永遠絢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19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