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近3年年均輸送23萬名高素質技能人才
本報記者 劉成友 辛 陽
2025年08月26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核心閱讀
遼寧聚焦產教融合、工匠培育、國際合作,探索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實訓車間、校企合作“訂單班”等措施緊密對接產業發展實際需求﹔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幫助更多青年學子實現技能成才夢想﹔推動國際化辦學,海外產業學院落地多國,優質教育資源從“請進來”到“走出去”……近3年來,遼寧職業院校年均輸送23萬名高素質技能人才,為區域發展和東北全面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
“項目班給了我扎根的土壤,改變了我的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華晨寶馬鑄造砂芯車間,楊濤眼中有光,言語沉穩。他是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與華晨寶馬合作項目的首屆學子。大量的實踐操作與輪訓課程,讓動手能力突出的他,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鑄造機械專員。工作之余,楊濤仍在琢磨新設備的原理,計劃在機械維修領域持續精進。這份從校園延續至今的鑽研勁兒,正是校企共育賦予技能人才的成長密碼。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利於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遼寧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實施“興遼未來工匠”培育工程,打造“墨子工坊”,把職業教育辦成“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的教育。近3年來,遼寧職業院校年均輸送23萬名高素質技能人才,85%以上的畢業生留遼就業創業,成為支撐遼寧全面振興的生力軍。
深化產教融合
促進專業與產業精准對接
耐心去除地面浮漿、舊涂層,再用吸塵器徹底吸附灰塵……機器的陣陣轟鳴聲,沒有干擾學生們的專注。在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科迪美地坪產業學院實訓車間,同學們專心致志地學習環氧自流平、無機磨石等地坪施工工藝。“老師會從設計、材料、施工工藝、技術要點和質量控制等各方面為我們進行講解,然后讓我們動手操作,課程一點都不枯燥。”學生紀文倩說。
紀文倩在讀的學院,是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與科迪美(遼寧)地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聯合遼寧省土木建筑學會和西卡中國、上海典躍等企業,共同打造的地坪產業學院。“從引進德國‘雙元制’,到如今形成中國特色學徒制,我們走過了近40年產教融合探索之路。”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宏印說,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組建混編教學創新團隊、開發教學資源、開展技術攻關,現在與沈鼓集團、華晨寶馬等企業共建了20個訂單班,創新“教室即車間、作品即產品”的培養模式。
近年來,遼寧緊扣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學合作,不斷深化校地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加快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今年7月,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核電分公司,共同組建的東北首個核電建設領域校企合作“訂單班”簽約。這一創新舉措不僅開創了東北地區核電人才培養新模式,更為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楊為群認為,職業教育既面臨亟待完善的迫切需求,又需要適應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全面推進,還要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緊密對接遼寧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圍繞先進裝備制造、石化和精細化工等萬億級產業基地和重點產業集群,遼寧在全省重點產業園區布局10個省級產教聯合體,形成“國家級引領、省級支撐”的協同發展格局,重點打造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等19個省級行業產教融合體。1750家院校、企業、科研院所加入,開展人才聯合培養、技術協同攻關、專業課程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實訓基地共建等項目1514項。
培育“未來工匠”
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我的技能成長之路與職業教育密不可分。”在今年遼寧省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上,遼寧工程職業學院競賽服務中心高級實習指導教師姜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這名00后青年出身農村,初中畢業后選擇進入職業學院學習,勤學苦練,最終在第四十六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控制項目中奪得金牌,實現了東北地區在該項目上的歷史性突破。奪冠后,姜昊選擇留校任教,傳授工匠技藝,幫助更多青年學子實現技能成才的夢想。
遼寧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工匠精神在這裡薪火相傳。遼寧實施“興遼未來工匠”培育工程,遴選具有技術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或具備絕招絕技的一線優秀企業員工作為“匠苗”,“一匠一案”量身打造培養方案,把課程設在崗位、把課堂搬到車間,在產業一線培育大國工匠。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2023屆畢業生李林航,在校期間和同學們定期到寶馬培訓中心接受企業培訓,畢業后簽約華晨寶馬公司,並由公司公派赴德國交流學習。“我們在學校和企業交替學習,先后掌握PLC編程、機器人基本操作、電機接線等技術,學習基本的機械加工、鉗工等10項基礎技能,學習手動钎焊維修等。”李林航說。
“目前,全省64.7萬名職業院校學生活躍在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19個專業大類中,人才培養與‘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產業體系深度耦合。”遼寧省教育廳廳長王慶東介紹。
共建海外產業學院
服務國際產能合作
沈陽師范大學簽約塔吉克斯坦胡佔德現代農業項目,重點開展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等領域的技能培訓,已建立12個標准化實訓大棚﹔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鐵五局與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技術大學成立鐵路專業“墨子工坊”,培養信號控制、軌道維護等專業人才,年培訓規模達200人次……
從“借船出海”轉向“隨船出海”“帶船出海”,由優質教育資源“請進來”轉向主動“走出去”,遼寧職業教育發揮職業教育優勢特長,培養、輸送人才,服務國際產能合作。2023年9月,遼寧職業教育以墨子的工匠形象為依托,開設海外產業學院“墨子工坊”,樹起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新形象、新品牌。首批簽約10個建設項目,覆蓋俄羅斯、加納、蒙古國等9個國家。截至目前,遼寧已在中亞、非洲等地建立眼視光、鐵路運輸等專業領域的實體化產業學院。
“‘墨子工坊’堅持需求導向、產教融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聚焦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遼寧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蘇雲海介紹,“墨子工坊”重點面向東北亞、中亞、東南亞、中東歐和非洲國家,與“走出去”的企業和當地職教機構合作共建海外產業學院。
“走出去”同時“請進來”。遼寧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推動職教標准輸出。2024年4月,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迎來馬來西亞卓越汽修學院的11名師生。在實訓車間,馬來西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拆解新能源汽車電機,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模擬故障診斷。“中國職業教育的專業性和創新性值得我們學習。”帶隊教師阿南表示。
在工業機器人操作課上,馬來西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編寫指令,看著機械臂精准抓取零件、完成焊接軌跡模擬。當調試成功的機器人發出提示音時,他們興奮地擊掌歡呼。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還安排了直播電商、信息技術深度體驗等課程,傳遞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理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1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