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遠
2025年05月21日08:33
1939年春,根據中共中央確立的“東進北上”的戰略方針,陳毅命所屬的蘇皖支隊、挺進縱隊進軍蘇中蘇北。駐扎在蘇中泰州、姜堰的是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部,“二李”擁有兵力2萬多人,緊鄰長江北岸,新四軍想要渡江北上,得到他們的支持是重要條件。
在國民黨內,李明揚的資歷非常老,主張抗日,但是在韓德勤的管轄下,李明揚處處遭受排擠,心裡十分不服氣。
陳毅、粟裕深入剖析了蘇中、蘇北的政治局勢與各方力量,提出了“擊敵、聯李、孤韓”的斗爭策略。為了爭取“二李”的支持,陳毅在8個月內3次親赴泰州城做“二李”的工作。
1939年7月16日,陳毅第一次到泰州對“二李”作禮節性的訪問。經過會談,“二李”表示願意團結抗戰。此后,陳毅得知韓德勤扣發李部彈藥,慷慨贈予子彈2萬發。不久,陳毅接到李明揚的求助:他在第三戰區搞到了10多萬發子彈,但第三戰區的倉庫遠在幾百裡外的安徽南部山區,要人挑肩扛、經過日軍嚴密封鎖地區,“二李”對此感到無能為力。陳毅得知后,立即找二支隊的副司令粟裕商量,當即派二支隊第四團副團長陶勇率一個加強營前去幫助押運這批彈藥,並將子彈順利送到江北,“二李”非常感動。
1939年12月2日,陳毅第二次走進泰州城。這一次,李長江親自到泰州的西城門外迎候,李明揚在泰山寺的大門口迎接,雙方進行了真誠的商談。陳毅誠懇地解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綱領和統一戰線方針,表明了新四軍團結友軍共同抗日的誠意。李明揚向陳毅表示,他們真心歡迎新四軍到蘇北抗戰,他們將全力協助,要糧有糧、要人有人。陳毅和李明揚在抗日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意見,並達成了三條口頭協議:(一)新四軍到蘇北,可在海安、如皋一帶,“二李”在服裝、糧食上保障供應﹔(二)新四軍必須消滅韓德勤在江陰的張少華部,切斷第三戰區顧祝同與韓德勤之間的聯絡和交通﹔(三)韓德勤如要吞並“二李”,新四軍協助“二李”,韓要攻打新四軍,“二李”可按兵不動,也可以彈藥支援新四軍,幫助治療傷病員。
陳毅從泰州返回后,立即將其和“二李”會談的情況匯報給項英,項英又電告中央軍委。毛澤東接電后,立即復電表示同意。之后,新四軍在蘇中地區迅速發展壯大。
新四軍的迅速崛起令韓德勤惶恐不安。1940年春,他調動兩個半主力旅圍攻新四軍抗日根據地中心半塔集(位於安徽來安縣境內)。同時,他還拉攏“二李”,煽動“二李”將新四軍趕回江南。千鈞一發之際,陳毅當即派葉飛帶領5個營去支援半塔集。這樣,蘇中沿江地區隻剩下1個營了,為了防備出現韓、李聯合攻打新四軍的不利局面,陳毅第三次秘密走進泰州城,勸說“二李”以團結抗戰為重,不要上韓德勤的當。
1940年6月下旬,李明揚不在泰州時,李長江在韓德勤的挑撥下,指揮13個團的兵力(相當於新四軍挺進縱隊的10倍)向新四軍挺進縱隊駐地郭村發起進攻。挺進縱隊不得不奮力反擊,最終殲滅了李長江部3個團的兵力,李長江不得不命令部隊全線撤退。在部隊進至泰州城下之時,陳毅命令部隊立刻停止進攻,並主動與“二李”議和,釋放俘虜並退出了所佔的“二李”防區。
新四軍挾大勝之威而主動言和,使“二李”深受震動和感動,同新四軍在原來的基礎上達成了新的合作。之后,粟裕率蘇南主力渡江北上和江北新四軍會合東進黃橋時,“二李”如約讓路。在黃橋決戰時,嚴守“日行五裡,朝天放槍”的約定、保持中立,甚至暗中為新四軍提供情報。
(作者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安徽金寨干部學院原副院長)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