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專訪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咨詢及參建團隊

“中華書簡”背后的建造智慧

本報記者??丁怡婷

2025年05月06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館外觀如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

館內展出的三星堆文物復制品等展品。

館內大屏用漢、日、英三種語言歡迎各國游客。

以上圖片均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走進日本大阪夢洲世博園區,中國館如一卷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靜靜矗立其中。由於中國“五一”假期與日本黃金周部分日期重疊,來館游客最近明顯增多,中國館開啟滿負荷接待模式,排隊入館的游客隊伍繞了好幾個彎。

佔地3509平方米的中國館,是大阪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建筑主體鋼結構構件超3700件。從2024年2月開工,到2025年3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務,再到上個月正式開館,中國館率先通過各項許可驗收,建出了“中國速度”、展現了“中國質量”。

據了解,中國館將開放至10月13日。這座“中華書簡”如何建成?背后有哪些故事?記者專訪了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咨詢及參建團隊。

“綠”,提供中國方案

選用竹簡板等環保建材,建筑更加節能實用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圍繞的主題是‘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項目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都堅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的原則,推進廢棄物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院長、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工程咨詢項目總負責人孫建超說。

建材環保。竹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建筑材料,具有生長周期短、易降解、傳熱系數低等優點,是中國館的絕對“主角”。

孫建超介紹,中國館採用竹簡牆體,並在外側設計了間距約1.2米的78組格柵柱廊,如同竹帘一般,營造東方園林的意境。這樣不僅豐富了空間體驗,還能起到一定的隔熱、降噪作用,實現建筑與自然景觀相融合。

建造可逆。考慮到后期拆除的便利性,中國館採用了裝配式可逆化建造設計,鋼結構、竹簡外牆、屋面陽光板等重要構件材料在國內採購生產,分批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裝配式安裝。

“這種建造方式採用全螺栓連接,而不是傳統的焊接,可以減少施工產生的廢棄物,也有助於提高施工效率,建設工期可縮短20天左右。”孫建超介紹。

建筑節能。一方面,屋面採用輕透陽光板,增加自然光引入﹔另一方面,通過優化氣流組織、採用智能照明和節能電梯等,減少能源消耗。

孫建超告訴記者,為了貼合中國館曲面屋頂的效果,270多塊陽光板具有一定柔性,進行拼接還得確保防水、抗風等安全性能。他們進行了多次加壓淋水試驗,並在屋面下方增設排水溝,通過檁條高差將水“倒出”室外,疏堵結合。

“韻”,鐫刻中國印記

展陳融入建筑,釋放中華文化魅力

中國館內,一邊是從天花板蜿蜒而下的“文字長河”,展現漢字演變歷程﹔一邊是“蛟龍”號深潛體驗艙、珍貴月壤樣品等展項,呈現中國創新實踐,亦古亦今。

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德不孤,必有鄰”,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館的外立面竹簡,以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119句名篇,涵蓋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項目團隊將書法藝術呈現在竹簡外牆,內部空間結構則以8組弧形竹簡為展陳載體,借用坡道將“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串聯在一起,疏密有致、明暗有度。

“設計理念上,我們希望摒棄傳統的封閉式‘黑盒子’展館,讓展陳在建筑內、建筑在展陳中,二者融為一體。”孫建超說,中國館設計的西庭院曲徑通幽,與世博園區的靜謐花園對望,讓觀眾在游覽中與自然對話,體驗“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鮮明特色。

深烙中國印記的不止於此:象征天圓地方的大圓盤上,敦煌藝術神韻融入二十四節氣循環往復的自然律動﹔虛擬技術與實景結合的田園畫卷中,世界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在四季變化中描繪農家的田園生活場景,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新”,凝聚中國智慧

建造採用新技術,展陳提供新體驗

中國館以“中華書簡”為設計靈感,外觀與內部結構存在許多不規則的流線型形態,使得傳統的設計方法、施工技術難以適配。為此,項目建設採用多項創新技術,展現了中國建造的智慧與實力。

設計方面,通過多專業協同,運用參數化建模與三維結構分析技術,對節點構造、曲面定位、幕牆翹曲等復雜問題開展系統建模與精細論証,確保結構安全、造型精准。

中建五洲工程裝備有限公司負責中國館的鋼結構制作、預組裝等施工,總工程師段永軍告訴記者,展館主結構以大直徑圓管柱為支撐,總用鋼量約1116噸,多處不同曲度的彎扭構件和復雜節點帶來挑戰。

如何攻克?先是確保構件尺寸精准。“鋼板是平的,為了彎扭出設計所需造型,我們要制作專用工裝夾具,進行構件仿形,再結合相應設備將鋼板頂壓貼合到夾具上。”段永軍說,他們還應用了三維掃描技術,提前核查構件尺寸,將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

如何確保構件安裝到位?相比橫平豎直的建筑施工,中國館構件造型各異且數量多,前后、左右、高低位置各不相同。段永軍介紹,項目團隊結合空間定位技術和建筑信息模型,進行構件編碼及方向標識,區分不同位置的安裝要求,有的復雜構件甚至需要定位十幾個吊裝點。

為進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中國建研院原創研發了中國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實現建筑材料從生產加工、運輸、裝配式組裝,直至最后拆除的全過程動態管理。

“新”,既體現在建造技術上,也體現在展陳體驗中。走近中國館的三星堆文物復制品展櫃,觀眾通過觸摸屏,可以360度旋轉、放大文物影像,了解其獨特構造。“文字展櫃的本質是文化傳播樞紐,中國館通過‘情境化引導+智能交互+全齡友好’的創新模式,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孫建超說。

中國館的設計建造過程中,設計咨詢、材料供應、建筑施工、設備制造等上下游環節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抱團出海”模式,“產業鏈、供應鏈完備且穩定,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孫建超說。

以主體結構採用的鋼材為例,按照相關要求,需要採用符合日本工業標准的鋼材,但如果在日本採購,周期長達六七個月。“我們通過前期調研,發現國內有不少大型鋼廠都符合日本的鋼材生產標准和加工資質,建設周期縮短約一半。”孫建超說,通過綠色低碳、文脈傳承、技術突破,中國館展示了中國建造的強大實力,也讓世界看到一個欣欣向榮、自信開放的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6日 07 版)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