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強
2023年10月10日08:50 來源:光明日報
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支撐體系,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需要把綠色發展放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進行系統謀劃。推動綠色發展必須統籌推進文化、教育、人才、科技和產業支撐體系建設,通過有機聯動、協同合作形成環環相扣、相得益彰的發展合力,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厚植綠色文化,為綠色發展鑄魂
綠色文化是綠色行為規范、綠色思維方式、綠色價值觀念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具有為綠色發展鑄魂的重大價值。厚植綠色文化,有助於引導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適應綠色發展要求,形成綠色思維和理念,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夯實思想根基。中國傳統生態智慧蘊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取之以時、用之有度”的發展觀,“勤儉節約、儉以養德”的生活觀,是綠色發展的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綠色文化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如果過分陶醉對自然的勝利,將會遭受“報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積極傳承者和主動踐行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夯實綠色發展的思想根基。
引領發展方向。綠色發展不僅涉及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還涉及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要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觀念﹔落實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價值目標,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環境,彰顯綠色發展為了人民的價值依歸﹔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
凝聚廣泛共識。優化綠色文化傳播內容,堅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增強通俗性、大眾化,使人民群眾看得懂、聽得進、做得好。創新綠色文化傳播方式,借助各類傳播平台,運用直播、微課、短視頻等流媒體形式,實現多元渠道共鳴。拓展綠色文化傳播路徑,把綠色文化嵌入制度、注入產業、融入生活、滲入惠民工程,使人們在實踐中踐行綠色理念,提升綠色素養。
推進綠色教育,為綠色發展筑基
綠色教育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發揮著傳播綠色文化、培養綠色人才、助力綠色科技、興旺綠色產業的基礎性作用。要堅持把綠色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多管齊下構建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教育教學規律、科技創新規律的教育體系,踐行教育服務綠色發展的時代使命。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教育部、文旅部、科技部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綠色教育領導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社會、學校、企業等多主體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推動綠色教育融入學習、生活和社會發展實踐,寓教於學、寓教於行。建立科學的經驗交流、督促檢查、表彰激勵和評價反饋工作機制,在教育積累中探索普遍性的成功模式並進行示范運用,打造綠色底牌。優化保障機制,為發展綠色教育提供合理的政策、經費、人才和物資支持。
健全教育體系。綠色教育的關鍵在高校。要升級學科體系,大力建設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綠色制造等學科,推動理工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完善課程體系,將綠色知識融入相關專業課程,建設若干通識性公共選修課。優化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理輸出,拓展綠色視野,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改善教學方法,培養綠色思維,強化實踐體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完善法律規范。綠色教育法治化是規范綠色教育進程、傳播綠色發展理念、提高全民綠色素養的重要保障。推進科學立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綠色教育的主體、客體、機制以及相關責任、義務,把綠色教育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結合實際制定相關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為開展綠色宣傳教育提供方向指導和制度保障。保証嚴格執法,監督責任主體切實履行綠色教育職責,依法維護公眾參與綠色教育的權益。
培養綠色人才,為綠色發展匯智
國之命脈,重在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綠色人才是最具能動性、革命性的生產要素,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智力支撐,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
強化政策支持。堅持黨管人才,夯實人才組織基礎﹔堅持以人為本施策,促進綠色人才全面發展。推進綠色環保領域人才工程建設,鼓勵綠色人才參與各級各類人才計劃選拔,提升人才社會地位。堅持優勞優酬,優化物質、精神雙重激勵機制,著力保障人才薪酬待遇。支持人才成果共享,允許使用綠色知識、技術和發明專利獲取收入、創辦企業,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熱情。
加快隊伍建設。重視綠色人才,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實現人才價值。悉心培育人才,健全培訓平台、交流機制,拓展人才知識、技術和視野,提升人才攻堅克難本領。傾心引進人才,因地制宜分類制定人才引進標准,凝聚一批推進技術創新的青年才俊和領軍人物,打造人才梯隊。精心使用人才,深化人才管理改革,保証人才有序競爭、動態優化,激發人才活力。
完善評價機制。人才評價是管好、用好綠色人才的“指揮棒”。要實行人才分類評價,具體把握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的身份屬性,分清理論研究者與技術革新者的差異特征,為合理評價各有側重的人才選好參考類別。科學建構人才評價標准,根據人才的